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邁出探索浩瀚宇宙新一步。
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多任務、可重復使用等特點,可提高我國載人飛船的乘員人數和貨物運輸能力。試驗船采用返回艙與服務艙兩艙構型,通過配置不同的服務艙模塊來適應近地空間和月球探測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飛船搭載的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研制的空間照明設備、微波重力水平開關、國際救援示位標等產品,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產品既是新飛船任務的“新伙伴”,也是載人航天任務的“老朋友”。下面首先的是,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空間照明設備吧。
點亮飛船“飛天之路”——整艙艙內照明設備
飛船在浩瀚的宇宙遨游過程中,會周期性經過地球陰影區,此時就會經歷很長時間的黑暗,影響在軌任務的順利完成。空間照明設備不僅承擔起了航天員艙內工作、生活照明等保障工作,還承擔起了飛船交會對接輔助照明,航天員出艙活動環境照明等重任。空間照明設備不同于我們日常的照明燈,它是集抗空間輻照總劑量、抗空間紫外輻照、抗低軌原子氧腐蝕等技術于一身的特殊照明設備。其中艙內照明設備的低功耗、長壽命,無眩光,暖色調泛光照明等特點,可大幅提升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的舒適度。
在太空,如果直接采用生活中常用的白熾燈、節能燈,估計在飛船上沒用幾天就“熄火”了。那么飛船上使用的照明設備是什么樣的呢?首次搭載艙內照明設備的是神舟四號飛船,當時采用的是熒光燈技術,熒光燈照明技術可以滿足艙內一般性泛光照明的需求,但存在玻璃封裝燈管安全性低,燈管內部真空度在太空中會逐步降低直至燈管失效的弊端。隨著固態照明技術的不斷發展,從神舟七號開始,研究所采用了LED照明技術,該技術具有固態光源無密閉腔體安全性高,配光自由度高,功耗低,壽命長的優勢,標志著艙內照明設備進入了2.0時代。
但是510所科研人員并未止步于前期的成功,繼續探索艙內光環境舒適感提升相關技術,本次搭載的艙內照明設備可以說是它的“3.0版本”,實現了完全無眩光,情景模式可調等性能指標,宇航員可以自由切換工作模式、就餐模式、睡眠模式,以滿足不同狀態下的需求,從而讓航天員在飛行任務中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