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來,“夜經濟”這個詞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后,一大批中國企業抓緊復產,晝夜趕工。一個個車間亮起來,為中國夜間經濟地圖添光添彩。從夜間燈光指數觀察經濟,可見一斑。從1月2日到4月2日,中國夜間區域亮度均值呈現由高到低、再逐漸升高的趨勢,與復工復產進程高度吻合。
比起生產、出口,消費對“燈光指數”的貢獻更高。因疫情停航50多天的廣州珠江夜游于3月19日正式復航,廣州珠江游的復航象征著廣州旅游業開始慢慢復蘇,也為廣州夜間經濟的恢復發展奠定了良好開端。另外,成都寬窄巷子也已經重新開街并營業至晚12時,天津民園廣場的佰果堂餐吧內,客人隔座就餐談笑風生。
夜間消費市場將成為近幾年的重要發力領域,但是,目前提供的夜間消費產品形態相對較少,部分投資開發仍處于初期階段;特別是公共交通設施、夜間安全隱患、夜間服務人員被配等需要進一步加強,以適應和推動夜間經濟的健康發展。
夜間經濟的定義 20世紀70年代,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提出的經濟學概念,是指發生在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凌晨6點以當地居民、工作人群和游客為消費主體,以第三產業如休閑、旅游、購物、健身、文化、餐飲等為主要內容的包括線上及線下、實物及虛擬產品的現代城市消費經濟。夜間經濟的核心是在時間和場景上延伸消費鏈條,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對應服務以拉動消費。 夜間經濟發展帶動職業生態圈分析 夜間經濟發展要求藝術展館、電影院、餐廳、博物館、個體業者等一定程度改變經營模式,會進一步帶動酒保、清潔工人、保安、服務生等其他夜間工作的職位需求。夜間經濟不僅有助于拉動本地居民的內需,還能延長外地游客、商務辦公者等的留存時間,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夜間經濟核心特點分析 業態多元、場景融合與專業品質,這三者構成了夜間經濟發展的核心特點。 中國夜間經濟發展政策推動因素 中國各地方政府從2006年到2019年陸續出臺多個促進當地夜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 中國夜間經濟發展交通發展基礎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地鐵日平均運營時間為16.35小時,其中以北京市17.28小時的日運營時間最長。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地鐵等公共交通的夜間運行時長,與夜間經濟發展關聯密切,目前主要城市的地鐵運行時間可以滿足18點-22點的前半段夜間出行需求。隨著夜間經濟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運營時間或許會適當延長。 中國夜間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基礎 從晚上九點到凌晨十二點,夜間經濟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段。 中國夜間經濟發展規模及大數據預測 目前,中國夜間消費規模約占總體零售額的六成。隨著中國各地政府對夜間經濟扶持力度加大、夜間消費場所的服務市場增加等,中國的夜間經濟發展規模將呈現爆發式增長,并在2020年突破30萬億元。 中國夜間經濟地域關注度大數據監測 據艾媒商情輿情數據監測系統數據,2019年7月,廣東、北京、山東、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和四川重慶等開始推行夜間經濟的地區對夜間經濟話題的網絡關注度最高。 夜間經濟的六大業態類型 夜間經濟的傳統業態包括聚會場所、餐飲和酒吧,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升級和消費體驗的多樣性增多,許多日間業態也延伸至夜晚,比如購物、電影、書店、劇場等文化藝術體驗類,甚至還有體育比賽、健身等等。 中國夜間經濟業態發展要素總結 中國夜間經濟業態發展要素主要有夜間管理、交通、營商環境、安全與社保等幾方面。 中國夜間經濟業態發展趨勢 集中資源,規劃夜間經濟商圈 夜間相比日間,劣勢在于人流量少而分散,交通相對不夠便利,以及商業運營成本上升。因此資源集中,人流集中是夜間經濟發展的核心。規劃夜間經濟的商圈,能夠減少所需夜間交通運營線路,將夜間活動的人流商戶集中起來,減少商戶的運營成本,提高銷售額,并且能夠最大化豐富消費者夜間消費體驗。 更加多元化業態,豐富的夜晚生活 2019中國整體人均收入減緩,社會零售消費增長減緩,夜間經濟可以進一步擴大內需,提升經濟活力支撐國民經濟,是大勢所趨。同樣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升級的趨勢也是不可忽視的,除開傳統的購物零售,人們希望能夠在夜間享受如同日間一樣多彩的活動,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文化體驗類。隨著夜間經濟的發展,夜間表演、夜間社交、夜間游覽等相關項目會不斷豐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