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到現代 汽車前照燈六大進化
上傳人:admin 上傳時間: 2007-11-05 瀏覽次數: 197 |
隨著內燃發動機汽車的問世,汽車前照燈也相繼誕生。從早期乙炔氣前照燈發展到當今的自由面反射鏡氣體放電前照燈,差不多經歷了120年,其演變過程如下:
第一代--乙炔氣前照燈
前照燈具有高的輪廓亮度,乙炔氣火焰的亮度比當時的電光源所能達到的亮度高出一倍,因而,在1925年以前使用的汽車前照燈幾乎全是乙炔前照燈。
第二代--電光源前照燈
1913年發明的帶螺旋燈絲的充氣白熾燈泡,因其具有較高亮度,給電光源前照燈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然而由于汽車電氣設備系統的制約,直到1925年,電氣照明才得到廣泛的應用。
第三代--雙光燈芯前照燈
具備有高輪廓亮度充氣燈泡的電前照燈一裝在汽車上,就出現了在交會車時因前照燈的強光造成駕駛員炫目而導致發生交通事故和撞車的嚴重問題。因而,對前照燈的設計提出了兩個互不相容的要求:一個是如何在不小于100m的距離內使道路和高度至少為2-2.5m的障礙物得到良好的照明;另一個是如何使迎面車輛駕駛員不炫目。汽車會車時的這種炫目問題,仍是汽車照明技術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為解決會車炫目的問題,1924年,歐洲發明了雙光燈芯前照燈之后,美國也出現了帶雙絲燈泡的前照燈。然而,歐洲和美國具備不炫目近光的前照燈的光學系統結構原理不盡相同。其燈泡的差異在于燈絲的形狀和位置不同:配光鏡的差異在于折光單元的圖案和計算不同,因而,近光的配光也有所不同。近光系統分為歐洲系統和美國系統兩種,兩大系統的協調問題是當今世界汽車燈光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NT:PAGE]
第四代--不對稱近光前照燈
雙光燈芯前照燈系統屬于對稱近光系統,近光光型的左右兩側完全相同,因而左、右兩側行駛皆適用。但由于行車光(遠光)變到會車光(近光)時,視見距離縮短,迫使車速降低。為解決在會車過程中,前照燈既不產生炫目,又能保證對道路具有良好的照明,1932年美國發明了不對稱前照燈,它是以基準軸為中心,將光束一分為二,靠近來車一側的落地距離短(即光束壓低,從而防炫),而另一側光束的落地距離長(即光束抬高,從而增加視見)。
第五代--H4鹵鎢前照燈
第一批裝有鹵鎢燈泡的汽車前照燈是由法國“斯貝”公司在1964年生產的,其燈絲允許工作溫度較普通白熾燈泡高,光效增加約50%,壽命也增加一倍。
第六代--自由面反射鏡前照燈
以自由面反射鏡前照燈為代表的現代汽車前照燈在發光原理、結構形式以及制造材料等方面又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