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戶部山商業街夜景觀規劃設計
上傳人:admin 上傳時間: 2007-05-16 瀏覽次數: 446 |
徐州戶部山商業步行街,建設在有著千年文化歷史的戶部山下。商業街借名山,建名街。因此,在其夜景觀規劃設計中,既要考慮夜景觀整體的和諧美,又要有局部的獨立創新;既要體現歷史的蒼桑感,又要充滿科技的現代氣息,即在整體統一的景觀中帶有靈活性的變化,以創造出富有戶部山特色且充滿生氣的商業街夜景觀。本方案根據戶部山的環境特點及其歷史面貌,從商業街的街口、廣場和街道整體的景觀照明方式和規劃方面進行設計和論述。
1、前言
在商業街夜景觀規劃設計中,既要考慮夜景觀整體的和諧美,又要有局部的獨立創新,即在整體統一的景觀中帶有靈活性的變化,以創造出富有生氣的戶部山商業街道夜景觀。
徐州戶部山商業步行街建設在徐州千年商業城中,商業氛圍濃厚、繁華,商業街借名山,建名街,將古典的建筑融合于現代科技,既體現了歷史的蒼桑感又充滿科技的現代氣息。
其夜景觀規劃設計范圍包括彭城南路北入口及彭城南路北段(含門面、屋面),馬市街入口,四廣場(解放路廣場、王陵路廣場、馬市街廣場、崔家巷廣場),以及戶部山商業步行街導向系統(含亮化)。
規劃設計前整個戶部山商業步行街的燈光環境表現出一個亂字,建筑上的廣告牌(包括霓虹燈)沒有統一安放,店招更是形式多樣,各自為政。現代的庭院燈、路燈款式與商業街古典建筑的韻味極不協調。各廣場照明方式單一且彼此無聯系,使得商業氣氛不夠濃厚。入口沒有做任何處理,整體上很不統一,思路不明確,主次不清,缺乏有引導功能和重點塑造的燈光設計,不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2、規劃設計思路
商業街夜景觀的夜晚輪廓線由沿街建筑立面輪廓線與天際線構成。
沿街建筑立面輪廓線包括兩個層次:第一輪廓線與第二輪廓線。
第一輪廓線又稱為實體輪廓線,由屋頂的輪廓構成,屋脊與山墻的多種形式賦予輪廓線以鮮明的個性;第二輪廓線即附加在建筑實體上虛而不定的物體輪廓線,例如:招牌、廣告、燈具等。第一輪廓線表現結構化、秩序化,清晰成圖;而第二輪廓線無序、非結構化,應將第二輪廓線盡可能地組合到第一輪廓線中,形成完整的夜間街景。
戶部山商業街燈光景觀規劃設計思路主要把握一條主線古典風格。總體概括為一線三廣場兩入口,街道安裝與古典建筑風格相統一的庭院燈,對街心的休閑椅和涼架用地埋燈和冷極管照亮,使整體的亮度達到200lx。為突出步行街主入口,采用高為12~15m的燈柱排列在入口兩邊,以七彩變幻的燈光和頂部的空中玫瑰在夜間確定步行街入口的方位。三廣場表現了各自的主題,中心廣場用夢幻水幕激光表演,加強商業氣氛,將整體引入高潮。具體表現出兩漢古街彭城之心兩大概念,收到兩漢古典風格,海納百川,與時俱進而又自然而然的景觀效果。
(1)在步行街的任意視點都能感受到古典步行街、歷史步行街、科技步行街、文化步行街、亮之步行街、動之步行街的意韻。
(2)把步行街設計的范圍看成一條線或一條紐帶,讓其有規律地亮起來,形成一條亮帶。根據各段不同的特點進行景觀照明,運用點、線、面的表現元素和多種照明方式,達到動靜明暗分區明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主次分明,色彩協調的整體效果。
(3)以徐州的整體燈光和經濟、文化、科技及未來5~10年的發展為基礎,從整體出發,運用科技手段,形成兼收并蓄,海納百川,都市風情,雅俗共賞的夜景特點。
(4)藝術燈光在建筑上大面積地運用亮度與節奏的融合方式,通過霓虹燈和廣告牌、燈光壁畫等有效地宣傳了本地的名牌企業,同時又彰顯了經濟的繁榮。
(5)兩種景觀,三度環境概念。即白天見景,晚上見光和8小時工作環境,8小時生活環境,8小時休息環境。
(6)在現有燈光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力求達到最佳效果,做好城市的形象工程。
3、商業街沿街建筑立面處理
商業街空間主要由建筑物墻面圍合而成,因此,建筑物立面在夜晚的表現形式決定了人們對商業街夜空間的心理感受。為了使規劃設計有統一的尺度單位,可引入古典建筑立面三段式的概念。
(1)建筑底部
人在商業街活動,視線范圍通常在地面以上10m左右,即建筑的一、二層,由這段建筑的尺度、細部、風格等渲染而成的空間環境最能影響行人的行為活動和視覺感受。這段建筑立面上的門窗、墻面、柱廊、挑檐等的裝飾式樣、色彩、材料質感及與之配合的室外樓梯、入口廣場等最符合人的尺度,刻畫最精巧細致,也是商業街空間中最有魅力的觀賞地域,可作為商業街夜景觀的重點表現之處。
(2)中間層
人在街道上活動的正常視域內,建筑的中間部位一般只作為商業街的襯景。在街道的寬度超出建筑物底部的高度時,為增加人的空間舒適度,擴大街道空間的豎向感受,對建筑物中間部位進行適當的照明。對于建筑物中間有特色的部位可以適度加以刻畫。
(3)建筑頂部
建筑物頂部是商業街輪廓線的組成部分。建筑物的三段式照明之間應有所聯系,或以投光照明,或以輪廓照明,精心勾勒出生動的街道輪廓線。在色彩表現上,將建筑物立面分段處理旨在使整條街道的建筑物夜景觀在橫向上有所聯系,在豎向上有所呼應,形成不同層次、不同韻律的夜空間體系。
4、商業街節點的設計
4.1、馬市街廣場
這里多半是明清風格的建筑,灰磚青瓦。在屋脊用霓虹燈設計制作的兩條龍相互呼應,富有文化韻律;瓦面用帕燈打亮,墻體以冷極管勾勒,以黃色為主體色,并以藍色光作對比;底部由地埋燈與造型別致的景觀燈相搭配形成立體的燈光圖案,具有很強的引導性,突出了主體建筑所特有的地方藝術風格。
4.2、王陵路廣場
中心廣場設計以噴泉為重點,整個景觀以此為中心向四周展開,燈光布局在此達到一個高潮。極其生動的照明方式,表現出了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噴泉在城市之光的映照下呈現出各種色彩。安裝在兩端屋頂的激光燈投下的綠光映射在噴泉上形成氣勢恢弘的主體交叉光影造型,與戶部山頂部戲馬臺安裝的長空利劍形成呼應。
4.3、崔家巷廣場
以藍色冷極管勾勒屋頂,綠色樹照燈投射樹木,再配以燈光柔和的景觀燈,將以休閑為主的功能巧妙地運用燈光語言表述出來,使人們在路徑的延伸中欣賞燈光環境的美。
4.4、戶部山燈光環境設計
由于戶部山特定的環境及功能作用,要求設計既莊重典雅又不失情趣的照明效果。運用藍色冷極管勾勒屋頂,黃光鈉燈打亮瓦面,盡顯明清時期磚木結構風格。山頂保持完好的漢代頂王戲馬臺建筑以黃色點光源勾勒,越發顯現出古典風格,以長空利劍環射蒼穹。形成動靜結合、如詩如畫的地域標志性夜景觀。
5、街口夜景觀設計
街口是商業街的結點,它的面貌影響著整條街的夜間形象。由于商業街街口通常是人流、車流匯集之處,因此各種廣告牌成為它的主要特點。許多街口成為廣告展示場,大大小小的、不同光色的、不同表現形式的廣告充斥著街口的夜空間。雖然廣告的確能給商家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如果與安全性信號標志在空間效果上本末倒置,會適得其反。街口的夜空間設計首先必須滿足功能的要求。
5.1、馬市街入口
馬市街為戶部山遠近聞名的小吃一條街,其盛譽可塑源于明清時期。設計以一盞獨特的藝術燈具體現食街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燈身采用明清建筑元素的雕刻工藝,中間雕刻出篆體食街二字,上面盛滿美味小吃,在現代燈光營造下飄香萬里。建筑采用黃光來營造古街的商業氣氛。
5.2、解放路入口
結合廣場建筑風格設計了兩套大型中華燈柱,燈身為古飾花圖案,燈具頭部設計為古建筑的支撐結構,極具張力。噴泉則采用光纖同步變色達到變色舞動的效果。
同時在建筑物上運用各種燈光手段,如動感壁畫等,營造出一種熱烈喜慶的氣氛。
5.3、戶部山后入口
強化戶部山金碧輝煌的建筑風格。
在踏步之間設計光源流水壁畫,通過控制器可以達到眾星拱月、流星雨變色的效果。
廣場口則安裝極具特色的編鐘燈具來配合整體的建筑風格。建筑采用黃光突出古典熱鬧的氣氛,同時運用門牌、廣告來襯托濃厚的現代商業氣氛。
5.4、彭城路主入口
兩盞大型燈光雕塑將入口妝扮得更加亮麗。簡潔明快的燈具上部采用龍的造型。利用激光、光纖營造出騰云駕霧的效果,燈具則采用古代建筑窗花結構,雕龍刻鳳、典雅大方。內置意大利PC罩:利用動感LED技術變幻出流水、雨點等各種色彩效果,與龍騰霧繞的頭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龍踏祥云、霧云纏繞的夢幻畫面。在左面建筑上,設置大型動感音樂壁畫,聲動則舞、聲弱則衰,七色交織,回味無窮。
邁入彭城路主街,就進入了徐州市明清風格建筑群。為了在夜間體現這一特點,規劃設計運用立體交叉的手法,將街道兩側的燈飾分為三層。高層以大型霓虹燈、燈箱和泛光燈照明形成主夜景;以各具特色的標牌燈光、燈箱廣告和霓虹燈構成中層夜景;以小燈飾和櫥窗照明在底層形成了光的基座。同時,在街道上設計了獨具戶部山特殊色的庭院燈,將主入口、馬市街廣場、王陵路廣場、崔家巷廣場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整個步行街景觀照明力求保持原有建筑風格,又融入時尚元素。屋面用黃光喧染,燈箱、大型霓虹燈在設計上維新求異,與建筑物本身結合在一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運用激光、光纖、LED、環保燈具等現代科技產品將這條文化古街之光傳遞得更高、更遠。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