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挑選護眼燈大有學問
上傳人:admin 上傳時間: 2007-06-01 瀏覽次數: 248 |
據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其中小學生為31.67%,初中生為58.07% ,高中生達到76.02%,大學生則為82.68%,學生的視力問題已經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專家表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學生課業負擔偏重外,主要原因是學生學習時所用燈光不合格、不正確造成的。
小心“護眼燈”變成“毀眼燈”
據相關部門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晚上平均學習時間約二三個小時,中高校學生則在3個小時以上。針對這一市場,近年來“護眼燈”越來越普及。然而隨著“護眼燈”的普及,學生近視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學生近視度數越來越高,形成了越護眼,越近視的現象。
為何“護眼燈”反成“毀眼燈”?據了解,現在市場上打著“護眼燈”旗號的品牌不下百家,可謂魚龍混雜。一些技術實力不濟的小廠家也看中了“護眼燈”這塊蛋糕,把毫無技術含量的普通臺燈換上一根三基色燈管,提高亮度后,再加上“護眼燈”三個字,身價就翻了幾番,甚至賣到數百元的高價。
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的專家表示:要保護視力,合適的照度只是一個因素,更重要是要解決學生學習照明光源的頻閃和電磁輻射問題。專家指出:一些不合格“護眼燈”的頻閃、電磁輻射與孩子眼睛近視不斷加深有直接關系。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檢測報告顯示:一般“護眼燈”頻閃深度為8%―25%,而頻閃和電磁輻射極易引發近視和大腦神經疲勞。長期積累,容易眼干,眼花,視力不清,造成眼睛晶狀體渾濁,視網膜病變等眼疾甚至損害大腦神經系統。
頻閃、電磁輻射是衡量“護眼燈”重要指標
因此,如何降低頻閃深度,減少電磁輻射和紫外線輻射從而保護學生視力、大腦和身體健康,減少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不良因素,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照明光源,一直是國內外專家關注的焦點。就此,2006年9月,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也成立了“護眼護腦學習燈”課題研究組,集納國內頂尖專家研究開發安全學習照明光源,并于近期推出了“天吉星”學習燈。
據專家介紹,為解決一般護眼燈難以解決的電磁輻射問題,課題組通過變頻電路將交流電流變頻至50000Hz以上,通過濾波電路對高頻電流進行濾波,使高頻電子熒光燈頻閃深度趨向于零。只有真正做到了無頻閃,才能消除頻閃對視覺和大腦神經系統的影響和危害。
同時,為了解決電磁輻射難題,“學習燈”把高頻電子熒光燈的燈座、燈桿、燈頭電磁輻射屏蔽起來,并采用透光率較好的透明屏蔽材料作為燈頭下方的濾光片,增加了消除電磁輻射的電子電路,通過電磁屏蔽技術、電磁耦合技術、真正解決了電磁輻射消除率較低這一難題,電磁輻射消除率大于99%,這一專利技術已經得到國際認可。
業內專家表示,在護眼燈市場尚不規范的情況下,家長為孩子挑選“護眼燈”,一定要從照度、頻閃和電磁輻射量等指標綜合考量,不要被一些片面宣傳亮度的產品所誤導。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