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LED封裝的最佳光學模型
上傳人:劉如松 上傳時間: 2011-03-30 瀏覽次數(shù): 634 |
通過Tracepro仿真驗證了(a)結構的LED獲取更高光效的結論。(b)和(c)結構的LED,芯片發(fā)出的部分光線在硅膠表明形成全反射而返回照射到支架上,經過反射吸收再次射出或再次全反射,形成一定的損失,如圖4所示。
圖4 部分光線在膠體表面產生全反射
目前(a)結構的白光LED通常做法是將熒光粉涂覆于芯片表面,因此仍然可以采用這一模型,(b)和(c)結構的白光通常是將熒光粉混合于整個膠體中,但是在膠體表面仍然存在部分光線在膠體內全反射而無法射出。
2.1.3 產品優(yōu)化空間
※尺寸優(yōu)化,帶來成本降低。隨著LED結構的小型化的發(fā)展趨勢,以及考慮綜合成本,LED器件的密封膠用量也應納入分析,以(a)為例,當膠體直徑足夠小的時候,發(fā)光體最邊緣的處所發(fā)出的光將最先產生全反射,這可以有幾何光學分析出,如圖5所示。
圖5 (a)LED簡化結構俯視圖
硅膠折射率為n,發(fā)光體最邊緣處至中心處距離為m,那么發(fā)光體最小半徑r可以通過以下推導求出:
即r=m×膠體折射率時,LED芯片最邊緣的部分剛好處于發(fā)生全反射的臨界點,因此為了保證光線的射出效率,應剛選擇r>mn。以折射率1.5為例,分別仿真r=1.0m,1.1m,1.2m……3.5m時的光通量分布,可以得出如下規(guī)律,如圖6所示:
圖6 (a)LED出射光通量隨LED封裝膠體尺寸的變化
由此可見,當球形膠體的半徑>折射率數(shù)值×m時,LED光通量達到最佳,且基本保持穩(wěn)定,除了膠體材質本身吸光和界面反射因素以外,芯片所發(fā)出的光能夠最大程度射出。當球形膠體的半徑<折射率數(shù)值×m時,隨著膠體變小,芯片發(fā)出的光發(fā)生全反射的部分比例變高,LED器件亮度逐漸降低。分析新一代的功率型封裝產品,如XPG、OSLON、REBEL,其膠體部分尺寸也是遵循這一規(guī)律,在盡量降低器件封裝尺寸的同時,保持硅膠體一定的尺寸,以維持亮度,同時也解釋了部分廠家在仿制REBEL結構產品時光通量較低的問題。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