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度LED照明應用與散熱設計
上傳人:未知 上傳時間: 2011-05-13 瀏覽次數: 232 |
發揮高效能、環保的照明效益散熱設計是一大關鍵
LED元件的核心設計,即是由一片LED晶粒利用加諸電壓使其產生發光結果,而與一般矽晶片類似,LED晶片也會因為長時間使用而產生光衰現象,多數設計方案為了提升元件發光亮度,多利用增加晶體的偏壓,即提升加諸于LED的電能功率,讓晶片能夠激發出更高的亮度,如此一來,加強LED功率也會使得晶體的光衰問題、壽命問題加速出現,甚至元件本身因強化亮度而產生的高溫,也會造成產品壽命的縮短。
當單顆LED晶粒隨著亮度提升,單顆LED功耗瓦數也會由0.1W提高至1、3、甚至5W以上,而多數的LED光源模組實測分析,也會出現封裝模組的熱阻抗因增加發光效能而提升,一般會由250K/W至350K/W上下持續增加幅度。

圖4:目前單顆LED亮度持續提升,也有采取單顆LED高亮度光源、搭配簡化電源模塊的嵌燈設計
而檢視測試結果會發現,LED也會有隨著“功率”增加、“使用壽命”減少的現象,會讓原本可能具有20,000小時使用壽命的LED光源元件,因為散熱影響,而降低到僅剩1,000小時的使用壽命。 尤其是當元件在攝氏50度的運作溫度下,均能維持最佳的20,000小時壽命,但當LED元件運行于攝氏70度的環境,平均壽命則降至10,000小時,若持續在攝氏100度環境下運行,壽命會僅剩5,000小時。
LED模組設計的熱阻抗現況
除了關鍵元件LED易受溫度影響外,光源設計多半也采取模組化概念開發,甚至為了取代傳統光源,讓發光元件與電子電路只能在極小空間內進行整合,因為LED為DC直流驅動元件,多數燈具的連接電源為AC交流電源為主,為簡化LED光源的施作復雜度,目前的主流做法是直接將電源整流、變壓模組與LED發光元件進行整合,但問題來了,因為可用的電路空間相對小很多,在裝置內的對流空間相對變小的情況下,自然也無法得到較佳的散熱效果,也只能透過主動式強制散熱的相關對策,進行模組的散熱處理。
若由熱阻抗模組觀察所制作的熱流模型,進行LED晶粒預測接合點的溫度,接合點意指半導體的pn接合處,定義熱阻抗R為溫度差異與對應之功率消散比值,而熱阻抗的形成因素相當多,但透過熱流模型的檢視方式,可以更清楚確認,熱的散逸處理方面,是因為哪些關鍵問題而降低其效率,可以從元件、組裝方式、基板材質、結構去進行散熱改善工程。 一般LED固態光源的熱流模型,可以從幾個關鍵處來檢視。

圖5:高照明效果的天花板燈,其LED需高功率驅動發光,因此整合的電源模塊、散熱模塊成本也會較高。
例如,LED發光元件可以拆解為LED晶粒、晶粒與接腳的打線、封裝的塑料,再將觀察擴及LED光源模組,即會有LED元件、接合的金屬接腳、Metal Core PCB (MCPCB)電路板、最后為散熱的鋁擠型散熱片等構成,而熱流模型可以觀察有幾個串聯的熱流阻抗,例如結合點、乘載晶粒的金屬片、電路板與環境等,再檢視串聯阻抗的熱回路,試圖去發現散熱效率低下的問題癥結點。
再從模型去深入觀察,可以發現,從晶粒的接合點到整個外部環境的散熱過程,其實是由幾個散熱途徑去加總而成,例如,晶粒與乘載金屬片的材料特性、封裝LED晶粒材料的光學樹脂接觸與電路板材料熱阻特性、LED元件的表面接觸或是介于散熱用之鋁擠型散熱鰭片黏膠,乃至降溫裝置與空氣間的組合等,構成整個熱流的散熱過程。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