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二極管(LED)光取出原理
上傳人:Tom(整理) 上傳時間: 2011-10-19 瀏覽次數: 415 |
半導體發光二極管的輻射發光效率(Radiant Efficiency,ηR)又被稱為電光轉換效率(Wall-Plug Efficiency,ηWP),是光輸出功率與光輸入功率之比。
式中,ηext是外部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ηv是電壓效率。因為外部量子效率等于內部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ηint)乘以光取出效率(Extraction Efficiency,Cex),所以
內部量子效率是光子數與電子空穴復合數之比,因此:
而
其中,Popt為光輸出功率;I為電流;V為電壓;h為普朗克常數;f為頻率(Frequency);q為電荷量。
一般ηv的范圍是0.75~0.97,要增加ηv就是要減少電阻及電壓與臨界電流,而電阻則與LEDpn結中的p層雜質分布及電接觸有關。所以
在進入功率IV一定時,要改進ηw p就要改進內部量子效率以得到高的Popt以及高的光取出效率。而這里主要的目的就是介紹怎樣增加光取出效率以得到高亮度、高效率的LED。
一般LED都以平面結構生長在有光吸收(Absorbing)功能的襯底上,上面以環氧樹脂圓頂形(Epoxy Dome)封裝,這種結構的光取出效率非常低,僅為4%左右,而質量好的雙異質結構的內部量子效率可高達99%,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的光被放出,主要原因有:一是電流分布不當以及光被材料本身所吸收;二是光不易從高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的半導體傳至低折射率的外圍空氣(n=1)。
……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