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LED發展史(四):將威脅消滅在萌芽狀態
上傳人:阿拉丁照明網 上傳時間: 2012-03-09 瀏覽次數: 27 |
本文為通過《日經電子》以往的報道回顧白色LED發展歷程連載文章的第四篇。主要為2004年7月19日刊發的報道“憑借知識產權與產品實力兩種武器牽制臺灣廠商”的部分內容,介紹日本企業針對影響力日益提高的臺灣LED廠商采取抗衡措施的情況(文中公司名稱、所屬及職務等均為文章刊登時的情況)
在藍色及白色LED等GaN類LED領域,日本國內廠商尚處于優勢地位。原因是量產規模在全球所占的份額居首。盡管2004年底臺灣廠商的GaN類LED芯片總體量產規模超過了日本國內廠商的總體規模,但“目前可直接與日本競爭的產品仍然很少”(豐田合成)。
日本企業之所以很少與臺灣廠商直接交手,是因為臺灣產LED的質量還很低。“臺灣廠商的藍色LED大致分為3種。分別為質量趕得上我公司產品中亮度不太高的低價位產品的A級品,質量低于A級品但存在一定需求的B級品,以及只能發出藍光的C級品。A級品可與日本產品競爭,但只占整體的10%~15%左右”(日亞化學工業)。
盡管目前臺灣產LED中能與日本競爭的產品不多,但日本國內廠商及歐美廠商仍一致認為“臺灣廠商會造成威脅”。原因是,臺灣廠商的生產能力正以兩倍的年率增長,A級品的數量日益增加,性能也在不斷提高。臺灣廠商對市場的影響力也隨之逐步擴大。預計2004年底臺灣廠商的藍色LED芯片總體月產能將達到10億個,A級品將超過1億個。這一數字逼近日亞化學工業以外的其他GaN類LED廠商的產能。價格也比日美歐LED廠商便宜1/3~2/3左右。
日亞化學率先對臺灣廠商采取抗衡措施
針對在LED市場影響力日益增強的臺灣廠商,日本國內廠商打算以行使專利權以及提高產品實力來抗衡。其方針戰略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在針對臺灣廠商行使專利權的同時,增加與臺灣產品競爭的品種,以快速壓制臺灣廠商。另一種戰略是,通過開拓需要高亮度LED的新用途,增加不與臺灣廠商競爭的品種,以便在臺灣廠商涉足這些用途的產品時行使專利權。
日亞化學工業打算以前者為核心戰略,借助專利權、大量生產以及價格武器向臺灣企業發起正面進攻。“在專利受到侵權時提起訴訟,同時在對手以10億個的月產能發起進攻時,同樣將產能提高至10億個來抗衡”(該公司)。
日亞化學工業認為,在臺灣廠商擅長的領域中存在大幅增長的市場。用于液晶顯示器及車載產品等用途的下一個新市場要到2年~3年以后才會形成。在這一過渡期內,手機小鍵盤用LED等臺灣廠商具有優勢的市場將會擴大。“我們公司在小鍵盤市場上所占的份額為零”(日亞化學工業),因此不攻打臺灣廠商的根據地,就會錯過有望增長的重要市場。據該公司介紹,采取第二種戰略時,瞄準新市場的產品開發需要突破很多技術障礙,要花費很長時間,此類產品開發比重過大的話,就會在與臺灣廠商等較量時處于劣勢地位。在開拓新用途的同時,還要通過行使專利權以及大量生產等措施對臺灣廠商形成包圍之勢。
對日亞化學工業而言,臺灣廠商在中國大陸市場戰略上具有優勢也是一種威脅。大陸市場因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存在需求而有望快速增長。日美歐主要LED廠商并未在中國獲得GaN類LED技術的專利。即便大陸市場上出現侵害專利權的GaN類LED,如果在大陸沒有專利,就無法提起訴訟。
在臺灣制造這種LED的話,日美歐廠商因在臺灣獲得了專利,可在臺灣提起專利侵權訴訟。但與個人電腦及手機等一樣,如果臺灣廠商將GaN類LEDの生產基地移至大陸,采用法律手段的道路就會被阻斷。“瞄準北京奧運會特需的產品估計會在2006年前后出來談判結果。在此之前,打算壓制臺灣廠商,在大陸建立銷售網絡”(日亞化學工業)。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