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闊別13年,最大展覽公司和行業最高協會再度攜手
●跨度半年,無形知識產權嫁接有形商務平臺
●首次構建,中國照明燈飾行業創新展示平臺
●多元整合,專家、學者、企業、網民、媒體全面參與
新聞現場:
街頭陣陣寒風
場內暖意融融
12月29日下午,天氣有些陰冷,然而廣州花園酒店三樓芙蓉廳內卻是溫暖如春。“2008中國照明電器產品大賽新聞發布會”在這里舉行。
記者走進會議大廳,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九佛電器董事長鐘學周正與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理事長陳燕生、秘書長劉升平女士親切交談。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文波、董事胡忠順,和《中國燈飾報》總編歐元春也在談笑風生。這時,華泰照明總經理王敏走過來拉住歐元春的手就聊了起來。
會議廳后排擠滿了企業界代表和新聞媒界朋友,很多人沒地方坐就站在后排。來這么多人是主辦方沒有料到的。其實,我想大家對這次新聞發布會如此重視在情理之中。因為整個行業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創新設計展示平臺,此次的活動無疑是開山之作。
2點半,會議開幕。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理事長陳燕生、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文波,先后發表了簡短而精彩的致辭,引來全場陣陣掌聲。
潘文波感慨地說,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13年來從小到大,現在成為了全球第二、亞洲最大的照明產品展覽公司。13年前我們與中國照協就有過合作,如今再次攜手舉辦這樣影響整個行業的活動,我們深信此次大賽會圓滿成功。
中國照協秘書長劉升平女士分別從大賽組織、獎項設置、報名辦法、參選條件、評選程序、評選專家組成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解讀。
新聞發布會上,九佛電器董事長鐘學周等企業代表也上臺發言,表示出對大賽的強烈參與意識和良好祝愿。鐘學周說,希望本次大賽公平、公正、公開,辦出有中國特色的照明產品大賽,為打造照明行業名品名牌做出貢獻。華泰照明總經理王敏說,我對這個大賽很感興趣,我明年正好會推出幾個創新設計,這個大賽來得正是時候。
現場采訪話題不斷
釋疑解惑對答如流
進入媒體提問階段,全場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把新聞發布會推向了高潮。《中國燈飾報》、中國照明網、照明雜志、千家網、廣東建設網等媒體記者分別就各自的問題,對大會發言人進行了現場提問和采訪。廣東衛視、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派記者參與了現場報道。
中國燈飾報記者: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照明產業有了自己的創新設計展示平臺,這對提升民族品牌有不同反響的意義。請問陳燕生理事長,這樣的大賽是年度的,還是不定期的?中國照協有否考慮幫助每年的大賽獲獎作品申報國家名品名牌?因為據我所知,照明燈具行業的國家名品名牌還很少。那這項活動可否助推這個行業的品牌建設進程呢?整個行業都在期盼中國照協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畢竟中國照協是他們的“娘家”。謝謝!
陳燕生:照明電器大賽會不會每年辦,要看本次舉辦情況來確定。如果還順利,沒有意外,我們會每年舉辦一次。至于國家名品名牌,與本次大賽獲獎產品還是有些差別。國家名品名牌申報需要一定的條件,比如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年產值等等,而本次大賽主要針對產品。當然,這中間也有必然的聯系。如果獲獎的產品同時又能滿足國家名品名牌的申報條件,那么中國照協會極力幫助企業申報。我也希望我們的獲獎作品有更多的能獲得國家名品名牌。
中國照明網記者:我想請問劉升平秘書長,剛才您介紹說可以網上提供資料報名,我有一個問題,就是網上報名然后是專家來評選,專家看不到產品實物,如何能保證參選產品數據的真實性?謝謝!
劉升平:我們初期運用網絡報名,是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平臺作用,廣泛搜集參選產品信息。同時,這些參選產品的信息全部在網上發布,恰恰便于行業監督。最后經過評審入圍的產品,專家都要驗證實物,并對實物進行檢測。
千家網記者:陳理事長,節能減排一直是我們的一項國策。我想請問這次大賽產品在這方面有什么規定沒有?
陳燕生:1995年和1996年我們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節能工程,收效很好。比如前兩年白熾燈和熒光燈的比率是8比1,今年就是1比1了。我們這個行業的節能工程收效很大。本次大賽的參賽產品肯定要節能環保產品,不科學的耗能產品是不能入選的。但是,我們是以產品設計工藝、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來綜合考慮,節能只是其中一個考量的因素。
新聞解讀
為什么要辦這個大賽?
中國照明電器行業經過30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行業規模、產品設計、工藝技術、質量水平都有了穩步的提高。2006年,全行業總產值大約1600億元,出口額大約800億元,年度增幅20%。我們也涌現了像佛照、陽光、雷士、歐普等優秀品牌。中國制造的照明電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明顯提升,我國照明產品的國際貿易額已經占到全球的1/3,中國已經是全球照明電器大國。
然而,在照明技術和設計工藝方面,我們與世界照明設計大國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研發、改進生產設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將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點。為了跟蹤全球照明技術的最新發展,大力宣傳我國照明電器優秀產品,提高知名品牌在海內外市場影響力,鼓勵企業加大創新力度,中國照協與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才聯袂舉辦本次照明電器產品大賽。
潘文波先生就此指出,我們的照明電器行業在產品設計創新方面,在品牌包裝方面,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所以我們和中國照協順勢而為舉辦了這個大賽。這次大賽既是民族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為什么獎項數量
如此“精致”?
本次大賽獎設立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總共才6名。正如劉升平秘書長所說,數量確實很“精致”。鑒于首次舉辦這樣的大型活動,對獎勵數量進行了控制。在光源電器、室內燈具、室外燈具中,綜合得分最高者獲得一等獎,第二、三名獲得二等獎,第四、五、六名獲三等獎。評獎結果將在2008年廣州國際照明展上發布,并舉行盛大的頒獎儀式。
從2007年12月底接受報名起,到2008年6月8日,大賽共分為“報名、網上民主評選、資格審核和入圍、專家評議、評選揭曉”五個階段。
專家評審憑感覺
還是有章可循?
為確保獲獎產品能代表2008廣州照明展參展產品的先進水平,中國照協將組織權威質檢機構、知名設計、工藝、應用和行業管理專家學者組成專家評審團,全程參與評選活動。
評選將從“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產品應用”等方面,對參選產品進行評議審定。參賽產品的實物質量要經市級以上質量檢測機構檢測合格,產品必需具備自主知識產權。
無形知識產權與
有形產品嫁接
新聞發布會上,劉升平秘書長作了一個說明:參加2008中國照明電器產品大賽的產品,必須是2008廣州國際照明展的參展產品。也就是說,非參展企業將不能受理參選。
這就有力地把“照明電器產品大賽”和“廣州國際照明展”嫁接起來,讓優秀參展產品名至實歸,讓獲獎產品能借助廣州國際照明展這個平臺得到廣泛傳播。這種把無形知識產權和有形產品展示結合起來的做法,確立了廣州國際照明展這個品牌傳播的權威平臺。
新聞背景
闊別13年
再度攜手寫春秋
中國照明電器協會成立于1989年,是我國唯一的照明電器行業社團組織,上級主管部門是中國輕工聯合會。在溝通企業之間、行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協調同行業利益、促進行業發展等諸多方面,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顯著貢獻。
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是廣州光亞展覽貿易公司與德國展覽巨頭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旗下的廣州國際照明展經過13年發展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照明展。
據潘文波先生介紹,13年前,中國照協與當時的光亞展合作舉辦了第一屆“光亞展”(廣州國際照明展的前身)。此后,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兩家再沒有合作。但是一直以來,中國照協都給予了廣州國際照明展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這次的合作,必將給整個照明燈飾行業帶來更加深遠意義的影響。
雙方高端資源的大聚合
2008中國照明電器產品大賽,將成為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和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雙方高端資源整合的最佳平臺。
中國照協下設電光源、燈具、燈頭燈座、電器附件、專用材料、霓虹燈生產、半導體照明7個專業委員會,設立了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照明工程三個工作委員會。目前協會擁有1000余名會員,會員中幾乎包括了行業內所有的骨干企業。協會連續十幾年每年組織全行業訂貨會,同時協會每年均舉辦不同形式的學術研討會、市場研討會、產品發布會,以促進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廣州國際照明展2007年的展覽面積已經達到10萬平米,參展企業1300家,共吸引45000名專業觀眾參展。一年一屆的廣州國際照明高峰論壇成功舉辦了三屆,共邀請了海內外著名設計師100多人主講。
2007年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又開通了阿拉丁照明網,提供企業電子商務、媒體資訊、專業資料檢索等網絡應用服務,成為照明工程領域最具實力的綜合服務商。
潘文波說:“中國照協和廣州光亞的合作其實就是雙方高端資源的整合,優勢互補,共同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半年前就互有接觸
以后還要深度合作
筆者一直疑惑:闊別13年,雙方怎么就突然攜手搞出這么一個大動作呢?這中間肯定有過比較漫長的“戀愛”過程。
潘文波先生笑著說,是的,是的,很早了,我們談了很早。在今年7月間我們雙方就有意了,我們也非常看好中國照協在業內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我們雙方的合作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希望這次大賽能夠聚合綠色創想、節能創意,將照明電器領域更新更科學的產品呈現給大家。
至于內幕詳細情況,潘文波先生笑而不答。他說,我們不會停留在辦好這個大賽的層面上,我們還要深度合作,在展會經濟、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益共享、產品流通、品牌傳播、信息交流、商務活動等各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