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鮮明:“最后一公里”照明設計可仿自行車尾燈概念
摘要: 崔鮮明說,最后一公里的照明設計就如自行車尾燈的概念,利用別處光的照射達到亮燈的效果,這是從一個小村改造案例中獲取的靈感,通過反光紙板來制作出照明系統。
12月15日下午, “阿拉丁神燈獎全國巡回推廣暨建筑•裝飾•光環境學術交流——第五屆光影空間六方國際峰會(深圳站)”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報告廳打響的收官之戰。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六設計所副所長崔鮮明出席并作為首位演講嘉賓。
《最后一公里》是崔鮮明的演講主題,據介紹,“最后一公里”通常使用于通信行業,原意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的時候,而且是關鍵性的步驟、充滿困難的步驟。崔鮮明表示,此次要講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在城市交通中,從地鐵站到居住或者上班的地方的最后一公里距離,這段距離往往是被忽略的。
他以深圳香蜜湖地鐵站周邊作為案例,對“最后一公里”的狀態進行了綜合性考評,他說,從安全性來說,很多地方人很多,是非常危險的,有一些地方則是局部有人行道和車相分離開來。此外,香蜜湖美食城飯店的停車狀況是非常地混亂,周邊環境舒適度參差不齊。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幾個解決的方向,一個是要舒適型解決人從地鐵站到居住或者是辦公的位置,可做一個天花裝置,即是美觀的綠化植物,又是遮陽東西,然后是鋪裝及優化,還有自行車的系統,還有一個趣味系統,還有一個跟照明相關的反射光板器,還有生態型、安全性、經濟性。”崔鮮明重點說到了最后一公里的照明設計,“針對今天大會的主題,我講兩個照明策略。我們想在這里面做的照明系統,首先要保持環境、生態。然后經濟性要低能耗、低造價,便于管理和維護,社會性要方便、標識清楚,容易推廣、有趣味性。”
他說,最后一公里的照明設計就如自行車尾燈的概念,利用別處光的照射達到亮燈的效果,這是從一個小村改造案例中獲取的靈感,通過反光紙板來制作出照明系統。“感覺最后一公里像自行車尾燈的概念,因為自行車一照會很亮,會有非常明顯的作用。這個優點是沒有能耗,成本低,易推廣,便于管理維護,可做出趣味性、是標識的一部分,不影響環境,是一種可持續的成本燈光標識。”他還說道,“結合我們最后一公里設置了一些閃光點,如果我從地鐵站出來是夜間,那么可以通過這些板找到道路,汽車看到反光知道有行人,這樣也會把安全性提高。還有我們這個可以設計得更有趣味性,比如放一些‘憤怒的小鳥’等等,把商業的理念放到里面。”
崔鮮明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六設計所副所長;
高級建筑師;
中國建筑學會會員;
深圳國際招標中心專家庫成員;
深圳市建筑工程專業技術資格評委庫成員;
從事建筑設計行業二十年,完成了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工程項目的設計任務,主要作品包括:國際海纜崇明島登陸站工程(國家級重點工程);石家莊第二長途通信樞紐樓(部級重點工程)等。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