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是中國第二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首個決定放假的抗戰勝利紀念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近來鐫刻著“歲月”的博物館成為市民們參觀出游的熱門首先。
那么,如何營造博物館的照明環境?如何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在博物館的建筑空間和光環境下大方異彩?如何運用光的語言營造達到展品之間的相互呼應?為此,針對上述問題,阿拉丁照明網博物館照明細分頻道8月特別策劃主題【不能忘卻的記憶】,特邀多位照明人暢所欲言!本篇特邀宇瑞(上海)化學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宇先生,聆聽其關于博物館照明的真知灼見。
宇瑞(上海)化學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宇
“歷史是具有色彩的,而色彩需要用光照來展現!”宇瑞(上海)化學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以這樣一句話作為開白場,來闡述博物館照明的重要性。
趙總特意介紹了一種顯示光的色彩度的指標CRI(Color rendering index,顯色指數)。“它是指在具有合理允許的色適應狀態下,被測光源照明物體的心理物理色與參比光源照明同一色樣的心理物理色符合程度的度量。顯色指數越高,展示物的色彩對比也越為強烈,中華名族的歷史將隨著這些色彩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宇瑞的OLED所有照明設備,其CRI指數全部大于90,對于色彩的展示優于任何一種照明產品。”趙總解釋道。
在趙總看來,博物館對不同歷史不同事件的展示是不一樣的。“總體來說經歷了由盛轉衰再崛起的趨勢,在那個盛極一時的朝代,用暖色的燈光打印在文物上,放佛回到了那個盛世,在那個屈辱血腥的歷史里,需要用冷色的燈光來讓參觀者由眼至心的感觸,牢記歷史,展望未來。”
趙總強調,每一段歷史都有一段值得后人刻骨銘心的去感受。良好的照明環境可以有助于參觀者感同身受從而將延續歷史故事。“舒適寬敞的燈光環境,不同照明所需要的場地,不同燈光帶來的不同感官,燈光亮度強弱的調節,燈光時長的把控等,都需要在每一個細節上盡可能地將照明與歷史背景結合從而與參與者產生共鳴。”談及為何好的博物館照明時,趙總進行了一一分析。
趙總認為,博物館照明的成功包含三個要點:首先,燈光與歷史的結合尤為重要。無論是顯示屏還是燈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符合博物館的主題;其次,博物館的照明或亮或暗都要因地制宜,要讓每一位體驗者感覺到舒適,跟不能在黑暗的環境下開強光是一個道理;最后,一定要能達到效果。無論是哪一種照明產品,都有它固定的用途,就像歷史也會有它固定的使命一樣,如何讓游客來了,看了,走了卻不會忘了。
當前,有觀點認為自然光與人工光的融合運用將是博物館陳列展覽照明設計發展的主流趨向。對此,趙總持支持態度,“人工光大多數適用于特殊環境下的照明,用于更詳盡的展示。而就人體機能來說,人的眼睛,皮膚在自然光照環境下最為放松,我們不能因為燈光而讓我們的參觀者感覺得不舒適,這樣就會本末倒置,失去了博物館展覽原始的意義。”
趙曉宇坦言,“如何在人工處理光照的條件下自然地現實展示博物館所表達出的意義及精神,事物原始風貌,既不失雅觀又貼合實際,是目前打造高質量博物館照明的最大挑戰。”
在采訪的最后,趙總強調指出,“今后博物館照明乃至整個世界的照明,都會往健康有機的高質量燈光方向發展,在最大限度的繼承自然關照的條件下又能取長補短,規避自然光線中對人體有害的照明物質。整體上來看就是,健康、有機、自然的照明。就比如OLED照明,就是按照這個理念在發展,不同于LED照明設備,OLED不含紫外線,無眩光,無高熱無藍光,據我所知是目前市場上最健康也是市場前景最好的照明產品。”
本期策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