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智慧農業現狀與發展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一種新型生產模式,主要是應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工廠化的生產標準與智慧化的管理方法,應用于農業生產,通過精準播種、魚苗種養殖過程科學管理,風險可控、系統可溯,從而實現農業高效優質生產,被賦予及生態產業價值實現,已成為全世界農業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2023 年生物光學與智慧農業產業國際論壇」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賀冬仙和泰格領航(北京)農業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凱 ,分別從 全球趨勢、產業化破局和設施農業發展三大維度給出了各自的分析和預判。
中國工程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在論壇開幕當天帶來了主題為《關于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的專題報告。
趙春江院士在報告中指出,當前全球農業面臨很多風險點, 智慧農業將是化解這些風險點的重要突破口。智慧農業技術,通過智能裝備技術、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集成創新,對改變農作物的生產潛力,特別是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土壤保護、水質保護,減少農藥,環境保護,維護農業生態多樣性多,意義重大。因此,目前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都在積極探索和部署智慧農業。
與此同時,智慧農業的技術層面憑借 傳感器技術突破、大數據算法運用、智能裝備更新和無人工廠種植等領域取得技術突破,正在帶動智慧農業在智慧育種、大田精準種植、智慧設施園藝、垂直農場等不同場景的深化落地。
針對智慧農業如何落地的難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賀冬仙以《我國 LED 植物工廠產業化如何破局》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觀點。
賀冬仙教授認為,雖然 LED 植物工廠目前在育苗、藥材種植、園藝等領域都有應用,但是 從 LED 植物工廠產業化的角度來說,必須直接面向民生。同時,賀冬仙還認為,植物工廠最大市場,應該是北上廣深等人口超過 500 萬的大城市。
“以北京市為例,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規劃,2025 年蔬菜自給率需要從 10% 提高到 20%,需要增加 110 萬噸的蔬菜生產量。要增加 110 萬噸的蔬菜生產量,需要增加 22 萬畝的日光溫室,但是用植物工廠只需要 7000 畝。”根據賀冬仙的預判,未來,大型城市以技術換土地,用科技換效益,將為作為菜籃子工程的核心支撐的 LED 植物工廠,迎來真正的藍海市場。
與此同時,賀冬仙在系統梳理國內外近年來諸多植物工廠實際的基礎上, 就 LED 植物工廠的產業化提出了兩大技術攻關方向——必須高產高效的,必須要有生態價值。
賀冬仙認為,LED 植物工廠的產業化,必須要依靠真正的科技創新和跨界融合, 生產效率、能源效率、資源效率、勞動效率需要統籌兼顧,人才、技術、資本必須相輔相成。在推動植物工廠產業化的過程中,應該鼓勵新興研發機構,大學和企業共建研究院,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和招商引資,利用政府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培育龍頭企業,引導產業鏈協同發展。
物聯網技術、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的分析決策,將促進設施農業的持續發展,但是中國設施面積很大,但是絕大多數都存在生產力偏低的問題設施。如何用智能裝備和數字技術,促進中國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泰格領航(北京)農業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凱本屆論壇上分享了他的思考和觀點。
在鄭凱看來,物聯網技術進入農業尚處在初級階段。研發人工智能,利用葉溫傳感器、徑流傳感器,溫度適度傳感器等,分析作物需求,再把需求轉移到過程計算機,再通過設施硬件去調控和管理,進而實現智能化種植,目前也沒有成功的案例。
鄭凱認為,智慧化農業首先要有標準化、智能化和完善穩定的設施,然后才能去談定位定量定時,精準灌溉、施肥、殺蟲,才能利用各種設備實現溫、光、水、氣、肥的精準控制。因此 解決硬件基礎問題是設施農業智慧化的基礎。
其次,從傳感器的研發,到數據分析,再到智慧決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設施農業目前存在六大問題,需要 提高生產經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解決農村勞動力日益短缺的問題。同時,需要 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改善生態環境,改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的一些觀念。因此,必須要向全世界先進國家學習,走出中國設施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的路子。
最后,鄭凱強調,設施農業的行業跨度非常大,必須要增加設施農業行業間的協同。設施農業行業的技術節點很多了,每一個點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每一個點,都要做到極致,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