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猴頂燈”
摘要: 在京津冀一帶,作為俗語的“猴頂燈”常用于形容不靠譜的人和事,相當形象——活蹦亂跳的猴子,頭頂一盞易碎的大燈,怎么看都讓人覺得不安穩(wěn)。然而幾年前,“中國石燈收藏第一人”劉登武舉辦的一次展覽為猴頂燈正了名。
丙申猴年,廣告人的第一件事是在猴子猴孫身上想爆點,而照明人能聯(lián)想到的大概就是“猴頂燈”了。
在京津冀一帶,作為俗語的“猴頂燈”常用于形容不靠譜的人和事,相當形象——活蹦亂跳的猴子,頭頂一盞易碎的大燈,怎么看都讓人覺得不安穩(wěn)。然而幾年前,“中國石燈收藏第一人”劉登武舉辦的一次展覽為猴頂燈正了名。
石燈收藏第一人
2009年,中國古石燈收藏展在銀川文化藝術(shù)中心舉行,展出石制燈具365件,其他古燈具上百件,這是劉登武十余年來的珍藏。從1999年遇上第一盞石燈——漢代的石猴燈時,劉登武就一發(fā)不可收拾,開始專注石燈收藏和研究。目前,他收集的千盞燈具中,有一半以上是石燈,都收藏在他的“留燈屋”中。
據(jù)了解,這些古石燈主要產(chǎn)于“石窟藝術(shù)之鄉(xiāng)”甘肅的東部、南部和固原等地,雕刻的年代也多見于佛教興盛的唐朝、西夏。受分布地址和朝代的局限,石燈在全國其他地方鮮有發(fā)現(xiàn),而劉登武因收藏量大、品種齊全,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收藏古石燈第一人。
“猴頂燈”的故事
古石燈按造型可以分為象生燈和象物燈。象生燈多模仿人物或動物造型,如人俑燈、牛羊燈、鳳雞燈、熊燈、雁魚燈、青蛙燈等;象物燈多取像于日常器皿,如盒形燈、鼎形燈、瓶形燈等。
在劉登武收藏的石燈中,以猴子造型的最多,約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都是手工雕琢而成。這些“猴燈”,一般都將燈碗置于頂部,燈下的猴子們有的面目靈秀,有的憨態(tài)可掬;托舉的姿勢各有不同,有的用頭頂,有的用雙手舉,有的是一只猴托舉,有的是多只猴托舉;猴子們或坐、或蹲、或跪、或站,姿態(tài)也不盡相同。多只猴子比單只猴子又多出了很多的形態(tài),有的背靠背,有的面對面,有的肩并肩,有的相互摟抱,有的大猴抱小猴,也有的大猴背兩只小猴,或者背一只小猴、領(lǐng)一只小猴……
這些在甘肅、寧夏等地發(fā)現(xiàn)的石燈中,為什么“猴燈”有那么多?
這可得追溯到在中國源遠流長的諧音文化了,就連同韻的“八”“發(fā)”之流也能勉強歸入此類。所謂“猴燈”,反過來說就是“燈猴”,正好與“登侯”諧音,是個封侯拜相的寓意。為了將這層寓意延伸開來,就出現(xiàn)了更多的形態(tài),比如大猴背小猴代表“輩輩封侯”,大猴領(lǐng)小猴則暗含“代代封侯”的意思。據(jù)說,在甘肅平?jīng)鲆粠В两襁€有這樣的風俗:新女婿到岳父家過年,有的岳父母要用粘黃米捏成一個猴頂燈,讓新女婿吃下,希望女婿將來有個好前程。
說到底,“猴頂燈”寄寓的是一種信念、愿望或追求。其實,造型各異的古燈具無不如此。隨著制陶技術(shù)、金屬工藝的進步發(fā)展,以及繪花、刻花、透雕等裝飾技法的成熟和廣泛應(yīng)用,為古燈具的形態(tài)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卻依然未能超越“自然”和 “生活”,我們可以看到的,依然是可觸可感的一幕幕生活場景。而無論何種形態(tài),背后都被貼上特殊的標簽,以適用于不同的場合和人群。可以說,很多時候,燈具并不只是燈具。當然,發(fā)展到現(xiàn)代,猴燈已經(jīng)可以跳出困囿,玩出更多的意味。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