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光計第四期
江海陽
國家一級照明設計師
2017 年阿拉丁神燈獎提名委員
導讀
本期《巡光計》,主持人將通過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夜景照明設計的實踐,思考在這個日益多元化的時代,鄉土建設該如何進行,而照明作為鄉土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又該如何實施。畢竟白天和黑夜是一天的分屬,夜晚的鄉村也需要安全、舒適、便捷的光。
嵩口簡述
嵩口是福州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稱“嵩陽”,位于福州永泰縣西南,大樟溪上游,歷史上是尤溪、德化、仙游、莆田等地物產的集散地。憑借著水運資源的優勢,嵩口古碼頭曾經是各地貨物中轉的重要航運節點。這和福建很多至今保留完整的古村落很相似,比
如桂峰村、培田村、芷溪村……都是因為交通而發達,因為交通變遷而沒落,但相應也保留下更多鄉村面貌和記憶。幾年前的嵩口鎮不可避免地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而逐漸衰落下去,農業特產稅的取消和林業木材的減少,使農業荒廢,年輕人離開家鄉。作為永泰的區域大鎮,嵩口一時陷入發展瓶頸。恰逢此時臺灣“打開聯合”文創團隊看上了這塊深山里的風水寶地,對于文化旅游的渴望讓鎮領導和臺灣文創團隊一拍即合。從 2014 年文創團隊進駐嵩口到今天形成了福州有名的“嵩口模式”,這三年時間讓嵩口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環境得到整治,將經典核心鄉土記憶挖掘出來,比如嵩口最為著名的“鶴形路”就是文創發揮的最好試驗地。鶴形路是嵩口“龍口厝”的風水引導墻,用夯土制成,曲折的動線蔓延百余米,成為獨一無二的鄉土民俗文化活化石。通過對于夯土技藝的挖掘重整,今天恢復了鶴形墻的歷史舊觀,成為嵩口鎮的核心景觀標志。圍繞著這個核心景觀修復了若干棟保存較好的傳統大厝建筑,規劃了旅游動線,設計了兩三處特色民宿,環境得到治理,導視系統也規范化建立起來——一點點的改變就引起了這么多連鎖的反應。隨著基礎設施的整治和建設,鄉民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從開始的觀望到隨后的積極參與。村民發現環境美了以后,有游客來了;民宿開張以后,數百元一間的房子竟然能賣得出去,這打破了鄉民的傳統認識——原來嵩口還可以做成這樣!原來的生活并沒有變差,而因為高度執行力的設計介入,鄉民們發現了給他們帶來新生活的契機。緊接著鎮里又利用水利專項資金建設了大樟溪防洪堤以及步道公園,
將防洪功能與鄉民、游客的休閑漫步結合起來。再往下開始設計更多特色建筑載體,比如電影廟、德星樓。電影廟原址本來是一座地方神祇信仰的廟宇,幾十年前拆掉修了一座禮堂,那時是政治的需要。今天禮堂基本上荒廢了,鄉民們計劃將其改回原來的神廟,這就和政治
原則發生了沖突。政府怎么可能將禮堂改為信仰場所呢?哪怕是廢棄了也不行。文創團隊適時介入此事,他們巧妙地將一側墻體改為神龕,里面塑像安置神靈,對面是傳統戲臺,既能娛神也能樂民。舞臺中間還能拆卸,這樣游神的時候就可以從中軸線上出去。上級領導前來視察的時候,拉上神龕前的幕布,就成了一個標準的禮堂。這就是文創設計的多維性,可以盡可能地包容不同文化特征的存在。隨著游客的增多,鎮子里發現游客白天來了之后晚上就會離開,也就是人不能留下來形成連鎖消費,借以帶動住宿、手工藝、夜游、餐飲等行業發展。如果不能形成一個有別于白天景觀的夜間光環境,或者不能形成讓人眼前一亮、別開生面的鄉土照明效果,那么這樣的旅游文創無疑還是不夠完整的。這就需要一個具有針對性和可實施性的照明設計規劃來點亮嵩口的夜晚景觀建設。通過照明的環境代入,讓游客感受到新奇,讓鄉民感受到舒適。
功能舒適
居住環境的安全和設施充足并非城市所獨有,在鄉土中同樣需要依據人居幸福標準進行相應設計,這種設計包括景觀綠化提升,建筑維護與復原,交通設施便利,公共設施齊全,配套服務優良等方面的細節性實施。鄉土照明的功能主要指道路照明和安全照明。一般情況下,村鎮的道路有主路、支路和巷道之分。主路作為進入村鎮的干線,是村鎮照明的主脈絡部分。沿線建筑比較高大,樓層數在 3~4 層,多為現代風格,有少量樹木,街道寬度多在 10~15 米,也就是樓高 H= 街寬 D,在比例上較為適度。這些往往是村鎮的新建區域,現在經常沿用的做法是路燈照明。
路燈照明
路燈照明有兩部分內容,第一為燈桿形式,第二為光源形式。
燈桿形式,當前在傳統村落主路上一般喜歡用高度在 8 米以內的中國傳統宮燈造型燈桿,這種狀況十分泛濫,從內蒙古到海南島都是一個樣子,雖然是有著傳統的設計元素,但卻一點也不能打動人心。或者是流行一時的中華燈、蓮花燈之類的仿生路燈,根本不考慮是否適合本鎮本村之鄉土風格。還有一種燈桿形式就是毫無甄別地選用現代化的燈桿,造型工業感十足,材質為不銹鋼、鑄鐵或鋁合金,造成鄉土街道徹底淪落為某個縣級城市的
邊緣地帶,無法和鄉土精神融合在一起。光源形式,今天的 LED 路燈并不是《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里的主選燈具,而是由于經濟利益驅使,或者跟風,讓 LED 路燈一窩蜂而上,不分地域、環境地亂用。LED 路燈本身沒錯,錯在它目前通用的冷色溫光源上,還有 LED 光源本身的高亮度形成的高刺激感眩光。光源的選擇應該是多種組合的,在鄉土中最適合的是暖色調、高顯色性,那么陶瓷金鹵燈無疑是很好的選擇。第一顯色性好,第二色感舒適,暖白色系,配光易于設計,能營造恰當的氛圍。同樣道理,為什么在主路照明上一定要豎立燈桿呢?就不能結合實際情況做一些實地設計,將光與環境更好地結合嗎?比如在兩側建筑上設計挑桿燈,減少立桿,這樣可以把路燈的存在感降到最低。而挑桿也不一定非要采用規范標準上的截光型或半截光型燈具,歐洲的街道多用全角度發光泡路燈,可以將兩側建筑立面照亮,也能給道路提供足夠照度。由此可見,鄉土照明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設計師用針對性的現場意識來實施,這樣才能設計出最合乎實際的,最能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照明環境。
支路照明與巷道照明
在村鎮道路的主要組成部分中,主路是框架是骨干,支路和巷道就是血管和毛細血管、是肌體。以嵩口鎮為例,目前規劃的一期游道就是內涵最豐富的支路和巷道的照明結合。以環鎮步行道為主要支路,可以設計低空照明,盡量不在人的視野中出現景觀燈立桿。以直路、橫路、米粉街、服裝街、關帝廟街、鶴形路、郭家巷為紐帶聯系起若干古厝,這些巷道和支路不適合以立桿景觀燈做照明,而是應該巧妙地借助建筑立面,比如用中寬配光的 LED 射燈做投射照明。而投射的目標物是寬泛的,可以是對面建筑一角,可以是地面盆栽綠植,可以是街心石板,也可以是建筑門窗,由此產生反射光照亮空間。這樣的照明手法是自由的、藝術的、多維度的、充滿趣味與想象力的。既能避免千篇一律和枯燥,同時通過燈具的防眩光設計規避了人眼的不適感,而且最藝術化地實現了一種類似于舞臺照明的表演型、情景化、易操作的設計效果。并且燈具安裝簡易,最適合低成本投入的鄉土照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