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電工品牌洋化的思考
摘要: 從民族電工品牌向外資學習的亞太和歐美這兩個時代,引發的對民族電工品牌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考。
近年對民族電工品牌的商標洋化(或具體為歐化)的批評之聲似乎多起來了。從中國民族電工行業真正起步的那天起,就面臨著世界級電工品牌的沖擊。所以民族電工品牌在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也在不斷向外資品牌學習。從宏觀上可以劃分為二個階段,現逐一闡述:
第一階段:亞太時代
亞太時代典型特征為商標中有“松”或“奇”字。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后期,隨著奇勝與松下的進入,加上日本對華投資的加大,特別是集中在電氣機械工業領域的投資,使日本的家用電器產品在中國成為高品質與品位的代名詞。日貨成為那個年代潮流的象征。于是中國的電工行業在創立品牌名稱的時候,更多的傾向于選擇一個日化的名稱,尤以“松”字為突出。
第二階段:歐美時代
歐美時代典型特征為商標中有英文英譯的特征。2000年,隨著中日關系的冷淡和歐美關系的升溫,對日本產品國人開始從狂熱追捧降溫到理性對待。中國消費者開始將眼球轉移到歐美國家的產品上,同時歐美國家對產品設計、品質與制造理念與日本不同,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于是,一些歐美式的、非民族化的品牌名稱陸續涌現。
“師夷長技以制夷”
縱觀中國電工行業20多年的發展,這種洋化的現象是對還是錯呢?筆者認為這種“國際化”在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道德的前提下本無可厚非,畢竟中國的工業化程度與歐美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國消費者在排除品牌定位因素后還是“崇洋”。畢竟西方的工業化進程走過將近二百多年的歷史,這也與中國的整體國民認識和歷史背景有很大關系。
其實,民族電工品牌在商標和品牌形象層面上“師夷長技以制夷”也是一種策略,國際電工巨頭不也在不遺余力的推行本土化策略嗎?但是對于洋化有幾點必須為前提:一、產品的品質必須符合中國國家標準。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無論在品牌上如何洋化,結局就在就像外穿名牌西服,內不穿內褲一樣荒唐,尷尬的那一天早晚要來。二、回避虛假宣傳。隨著歐典事件的暴光,民族電工品牌應該敲響警鐘。所以宣傳在形上不要觸犯國家法律法規與道德層面,在神上與國際接軌,避免在高風險中運營。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