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神七用LED有助高科技走進民間
摘要: LED燈照亮了翟志剛,同時也照亮了由東華大學參與研發的出艙航天服。載人航天直接促成了多項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也促使許多高科技逐步走入民間運用。
神七是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一次飛躍。在關注這次飛天之旅的時候,許多人聯想到了一個問題:天上的智慧能否人間開花?換句話說,航天科技是否可以造福民生,同時成為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動力?
實際上,中國航天員的太空第一步亮相熒屏,這個鏡頭里包含了多項由上海科研人員開發的先進技術。而應用于火箭和飛船的高科技,有不少正在、或者即將出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最直接的照亮這個歷史性畫面的,就是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開發的LED(發光二極管)照明系統。在書本大小的面積上,排列著24個LED小燈泡,只有27瓦的能耗,卻提供了驚人的照度。
項目負責人、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張濤介紹說,近年來,LED照明發展非常迅速,它光效高,壽命長,安全可靠。過去,國際上太空照明多采用氣體放電金屬鹵素燈,而神七歷史性地嘗試了LED照明。
其實,LED燈已經開始走入日常生活,不過,對于民用而言目前還有點貴。因此,在LED的導入期,高端市場開發更有潛力。在航天領域,產品的高可靠是放在第一位的。開拓這塊市場,對推進LED技術非常有益。張濤透露,目前已經有兩三家企業提出需求,希望到他們研究所來,合作探索將LED照明技術用于某些特殊民用領域(如汽車大燈光源等)。實驗室技術雖然目前成本高,但對相關企業會提供一種技術啟示。
LED燈照亮了翟志剛,同時也照亮了由東華大學參與研發的出艙航天服。東華大學科研處處長俞建勇教授告訴記者,該校承擔研發的是神七出艙服關鍵材料之一的外層防護材料,它不僅具有抗撕、阻燃、防腐蝕等多種功能,還能抵御超強紫外線等太空輻射和微小太空顆粒的沖擊,為航天員提供有效防護。
俞建勇說,神七出艙服的一些技術,已經應用在民用環境里。比如化工、石油開采等特殊工種工作人員的防護服,用到了類似的阻燃、防腐蝕等技術。即使普通人,也許你購買的防紫外線服裝,就用上了太空面料的部分技術。
他說,在紡織材料領域,如果看單個的技術點,航天和民用差別并不大,航天產品技術可以直接向民用轉移。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航天產品要同時具備多種復合功能,是無數技術點的綜合,而民用環境下用到的技術綜合程度相對低一些。同時,航天科技對于可靠性的要求是苛刻的,而民用更需要考慮成本和價格,適度兼顧可靠性要求。
在俞建勇看來,許多民用技術和航天技術更多的是相互推進,并不一定是單向的技術轉移關系。在東華大學,航天材料的研發團隊,同時也在積極開展民用材料的研究。
上海技物所的張濤表示,在將LED技術向汽車大燈轉移的過程中,客戶對穩定性、可靠性、發光效率等提出了較高要求。如果將航天項目取得的技術成果應用于這些民用領域,有可能可以節省研發資源投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載人航天直接促成了多項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太空因具備高真空、超潔凈、強輻射和微重力等特點,可以成為許多生命科學技術的太空實驗室。例如,人工再造組織或器官是醫學生物工程的研究熱點,地面上很難解決重力影響,形成不了完美的器官,而空間環境則沒有這個問題。又如國際上一直在研究動植物在太空生長的情況,希望能培育出一些新品系,或者利用到一些特殊代謝物質。
中科院上海分院原院長湯章城告訴記者,空間生命技術研究成果的地面應用,前景誘人、潛力巨大。目前,我國空間試驗的機會有限,因為平均數年才有一次太空飛行。未來,隨著我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建立,一年可能有數次空間試驗的機會,這將大大推動研究的進程。
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們期盼著這一天早日來臨,而神七任務的圓滿完成,預示著這一天越來越近了。湯章城說。
中國照明憑什么點亮世界?
[評論:LED產業成銀行資金避風港?]
[商機:湖南將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
[小鎮: 燈光打造出來的古韻神色]
[工程:照明工程設計公司必爭之地]
[軟件:LED電子顯示屏設計軟件]
[市場:關于LED產業的考量和分析]
[圖紙:九層高綜合大樓照明設計圖]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