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落戶中國暗藏“陰謀”
摘要: 6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計劃令人欣喜若狂,如此大干快上,我們真能掌握未來的產業節奏?
6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計劃令人欣喜若狂,如此大干快上,我們真能掌握未來的產業節奏?
“我們當然想到內地建廠了。”在新建成的TCL液晶模組整機一體化工廠里面,一群人黑壓壓地跟在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的身后,其中不乏三星、LG等上游面板廠的高層,奇美集團董事長廖錦祥也是其中一個。奇美是臺灣企業,以經營壓克力板起家,上世紀90年代進入液晶面板產業,廖錦祥于2004年從創始人許文龍手中接過大權,此后奇美進入穩定增長期,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生產商。
他說,如果沒有中國臺灣地區當局對液晶面板建廠的地域限制政策,奇美早就來內地建高世代線了。實際上,奇美已經與有國資背景的佛山廣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資意向,準備在佛山南海區建立8.5代線液晶面板廠。
中國內地即將為高世代面板廠而大興土木,再加上不斷飛增的液晶市場規模,這一切似乎讓人欣喜若狂,仿佛重回到上世紀90年中期七大彩管(CRT電視的核心部件)廠家來中國建廠的情形,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彩電廠家主導了CRT時代。如今,他們還能順理成章地主導液晶電視時代嗎?
幾個月前,液晶面板廠的老板們還都趾高氣昂地等著整機廠家去排隊買貨。造成這一情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液晶面板被幾大廠家控制了;二是中國的液晶電視銷售得太紅火,面板供不應求。
今年以來,由于“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出,中國市場加快了液晶電視替換CRT電視的速度。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液晶電視產量同比增長123.2%。DisplaySearch原本僅預期中國內地液晶電視的市場規模約在1880萬臺左右,現在調高預期至2360萬臺,會比去年成長超過八成。
暗藏“陰謀”
液晶面板廠來中國內地建廠,使中國液晶產業鏈完整化,從表面看來,中國家電企業獲益良多。但細細品味下來,獲益最大的還是面板廠。
經濟危機的影響下,眾面板廠嚴重虧損,資金成為液晶面板廠的最大問題。要知道建一條8代線以上的面板廠,至少需要200億~300億元。即使看到了中國市場的高增長機會,但持續的虧損還是讓面板廠不敢輕易下注。液晶面板產業存在著明顯的周期波動特征,這里有巨大的風險。
市場就要這樣溜走時,中國政府卻愿意為此買單。這有點滑稽,但對面板廠來說,卻是一場及時雨。除資金之外,與中國當地政府的合資方式,還可以讓其獲得面板之外的更多利益,比如供應鏈的管理權。面板廠即分攤掉了風險,又能掌控供應鏈。更重要的還有,讓面板廠能騰出更多的精力做其他的戰略布局。
在今年10月初舉辦的日本CEATEC JAPAN 2009展會上,有兩個產品吸引了顯示產業的注意:一個是以夏普、索尼為代表多家企業展出的3D液晶電視(無需佩戴眼睛,裸眼觀看立體影像),另一個是三菱展出的155英寸的OLED(是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英文簡稱,是一種新型平板顯示技術)顯示設備。
3D電視極有可能是繼LED背光液晶電視之后的又一潮流性產品,這說明面板技術成熟之后,國外顯示廠家已經將研發精力逐漸轉移至應用開發上。而此時,中國彩電廠家還在LED背光液晶電視領域奮力奔跑。
如果3D電視是日韓廠家近期的布局,那么OLED則是他們更遠戰略。日韓企業在此領域都頗有建樹,索尼已經可以生產27英寸的OLED電視,三星則是全球OLED產品出貨量最大的企業。多家研究機構預測,OLED將是液晶的直接替代顯示方式,而且其產業化速度會快于之前液晶的普及速度,樂觀估計5年后將進入OLED時代。而中國現在還沒有生產任何尺寸OLED電視的能力。
對中國來說更加不樂觀的是,待建的6條高世代線面板廠最早投產的時間,也不過是2011年。在這樣的對比下,中國現如今的液晶電視市場的繁華會不會是短暫的彩電輝煌?
事實上,中國企業在OLED顯示技術上也是有所布局的。OLED很早就被列入“863攻關項目之平板顯示重大專項”,而且位置排在液晶和等離子技術之前。今年初政府公布的“電子產業振興計劃”,同樣重點提到了OLED,這才有了今年各地紛紛涉足OLED產業的跡象,比如彩虹建立了佛山OLED項目、長虹專門成立虹視公司開發OLED,長春、浙江、天津、貴州等地都設有專門的OLED產業研究部門。
只不過,由于資金問題,政府能夠給予的產業支持只能局限在基礎研究的推動上,還不能顧及到產業化階段。像液晶面板那樣由各地政府向一個企業集中投入幾百億元的事情,現在對于OLED產業來說很不現實。
中國在高世代液晶面板和OLED兩個布局,給人帶來一種遐想: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照顧眼前利益,承接世界產業轉移的同時,已開始著眼未來。但是對未來的投資,可能要加大力度才行。(編輯:XGY)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