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節能減排現狀及發展全面解讀
摘要: 近五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長三角能源消費總量劇增。2007年浙江、江蘇和上海二省一市的GDP達到56387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22.6%;綜合能源消費為44900萬Tce,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6.9%。
近五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長三角能源消費總量劇增。2007年浙江、江蘇和上海二省一市的GDP達到56387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22.6%;綜合能源消費為44900萬Tce,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6.9%。
2008年8月6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長三角地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與能源和諧發展是長三角區域的戰略之一。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對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長三角二省一市能源與經濟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GDP占全國的1/5以上,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的1/6以上
長三角二省一市GDP從2000年的19465.89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56387.31億元,七年內增加了1.89倍,年均增長16.4%。從2002年開始,長三角GDP占全國比重就超過了1/5以上,2007年達到22.6%。
長三角二省一市能源消費總量呈逐年增長態勢,見表1。2007年達到4.5億Tce,約占全國的17%。十五期間,長三角能源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2.07億Tce增加到2005年的3.72億Tce,年均增長率達到12.49%,高于同期國家能源消費10.15%的增長速度,其中,上海的增長速度為8.6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蘇和浙江分別為14.43%和12.90%,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間前二年,長三角兩省一市的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增長,2006年為4.1億Tce,2007年達到4.49億Tce,每年增量約為0.37億~0.38億Tce,占國家2006年新增能耗總量2.16億Tce的17%,占國家2007年新增能耗總量1.92億Tce的20%。
二、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強
近年來,長三角兩省一市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與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同向增長的態勢。從彈性系數分析,十五期間,長三角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7801。十一五期間的前二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5612,見表2。
盡管近年來長三角的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沒有出現過反彈,2002年開始下降至1.0Tce/萬元以下,但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無論是在十五期間,還是在十一五期間的前二年,都超過了0.5的界限。特別是江蘇省,2004年、2005年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甚至超過了1.0,上海和浙江省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也處于較高值的狀態。雖然十一五期間前二年有所好轉,但仍可以看出,長三角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很強,這種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三、能源需求對外的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問題嚴峻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但能源資源短缺,所消費的煤炭、原油、天然氣,全都依賴省外調入和國外進口。上海的一次能源幾乎全部要由外地調入,其中煤炭全部從外省市調入,原油進口占原油總資源量的93.2%,外來電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8.2%上升至2007年的31.05%;浙江省自產原煤僅14萬噸,水電與核電發電量329.5億kwh,能源自給率僅為3.7%,96.3%的能源資源依靠國內外市場;江蘇省能源供應以省外調入為主,能源自給率低,2006年江蘇省自產原煤2549萬噸,原油188.5萬噸,缺口85%的煤炭和91.8%的原油都要從省外調進和國外進口。隨著能源消費總量增加,這一比重還將上升。
能源供應的高度外向依賴性,再加上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上漲和儲運及安全保障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已嚴重制約了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以,長三角區域存在著嚴重的能源安全問題。
四、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減排壓力很大
長三角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其中發電用煤占了很大比重。2006年上海市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51.6%;浙江省煤炭消費占61.5%;江蘇省煤炭消費占71.4%,遠高于國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6個百分點。預計到2010年長三角地區僅電煤消耗量將達到4億噸,煤炭的大量消耗所排放的CO2和SO2氣體對大氣環境污染嚴重,減排壓力很大,短期內難以改變。
長三角節能減排工作進展
近兩年來,長三角兩省一市十分重視節能減排工作,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方案或意見,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大節能減排工程建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成效顯著。
一、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了節能減排力度
長三角兩省一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使節能減排工作有法可依。
二、以節能減排為導向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
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過快增長方面,長三角二省一市2007年取得了顯著成效。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等多個層次,重點關停和調整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線或企業約4300個,其中上海571個,江蘇2713個,浙江1216個。關停老、小火電機組435.4萬kw,其中上海64.5萬kw,江蘇113.9萬kw,浙江257萬kw。
三、2007年實現了國家萬元GDP能耗下降4%的目標
近二年來,在長三角兩省一市GDP逐年增長和能耗增量相對減少的雙重作用下,萬元GDP能耗呈下降趨勢。2007年長三角二省一市單位GDP能耗下降到0.79Tce/萬元,比全國水平低26.6%,上海、浙江和江蘇萬元GDP能耗在全國的排名分別為第3、第4和第5,僅次于廣東省和北京市,見表3。
對于國家規定的十一五期間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的約束性指標,長三角二省一市2006年未能達到預定目標,2007年實現并超過了4%的目標,見表4。
四、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首次實現雙下降
長三角二省一市加大了環境污染整治力度,2007年全面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總量削減2%的年度目標,見表5、表6。主要污染物排放保持雙下降。
五、積極探索節能減排市場化管理機制
近年來,長三角兩省一市在節能減排市場化管理與操作方面分別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成效正在逐步顯示。
1.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截止到2008年5月,上海已有80多家專門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累計已完成約500個節能項目,并將推出的《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實施操作指南》。
2.探索綠色電力認購機制。上海已成為我國率先實施綠色能源機制的城市。機制的核心是綠色電力生產企業以較高的價格將電力上網,鼓勵包括企業和家庭在內的終端電力用戶自愿認購綠色電力,支付較高的電力成本。認購不足的部分,由電力公司消化。體現了由政府(國有電力公司)和企業及公民共同承擔綠色能源消費過程中增量成本的思想。
3.建設能效電廠。江蘇省在總結電力需求側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對全省16276個大工業和商業用戶進行了能效潛力調查,并以電動機、拖動類設備、調速設備、綠色照明和工藝改造為主要項目,在全國率先建設能效電廠項目。到2008年8月,江蘇省完成了982個能效電廠項目,涉及企業478家,已建成能效電廠30萬kw,年節電18.8億kwh,所得的能效資源可滿足江蘇省10%的新增電力需求。
4.電力調度市場化。江蘇省在確保電網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機組競價上網的方式,讓高效節能減排的大機組多發電,逐步關停煤耗高、污染嚴重的小機組,成效顯著,目前正在擴大試點,促進華東電力市場的改革。
5.建立市場化服務體系。2007年,浙江省已形成了節能技術診斷、技術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服務體系,已有從事中介服務機構60余家,實施EMC(能源合同管理)項目機制的機構有10余家,實施EMC機制節能技改項目120多項,引入省外及民間節能技改資金2.3億元,采用客戶與中間商節能回收效益分享,為節能減排融資開創了市場化服務機制。
6.施行排污權交易。江蘇和浙江部分地區已開展了排污權交易試點。太湖流域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已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啟動。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于2008年8月5日掛牌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環境能源交易平臺,標志著我國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事業從單一的行政配置向市場化配置的重大轉型。交易所將為長三角乃至全國提供服務,是加快構筑以市場化配置資源方式推動節能減排的新機制。
長三角節能減排存在的問題
一、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增長
長三角兩省一市節能減排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能源消費增速有所減緩,但消費總量仍在繼續增長。隨著寶鋼羅涇和上海化工區以及若干電力發展項目2008年投產,使上海的能源消耗總量陡增450萬~500萬Tce,對長三角區域能源的長期需求影響很大。同時,承辦世博會、航運中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繼續加大,以及若干特大型商用建筑的投入運行,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上海能源消費總量將在以后的幾年里繼續大幅度增長。江浙的情況與上海大致相同,能源消費趨勢有增無減。
二、產業結構重型化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長三角兩省一市近年都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大力推進了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但從總體看,產業結構重型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2007年整個長三角二省一市第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53.48%和41.48%,其中上海占46.6%和52.6%,江蘇省占55.9%和37.4%,浙江省占54.1%和40.4%,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
三、市場機制發育不全,節能新技術推廣應用阻力大
由于節能減排投資很大部分仍是依靠政府審批和銀行貸款資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還剛剛起步,節能市場化運作機制發育不全。因此,長三角通過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上大壓小實現節能減排的難度越來越大,完成國家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形勢十分嚴峻。
長三角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一、聯合制定區域性的產業準入門檻,共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長三角區域在產業分工中還未形成梯度層次,制造業結構雷同,同質競爭現象愈演愈烈,已成為長三角發展的最大難點和障礙。有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在一個地方被限制,而在另一個地方卻被批準建設。因此,長三角區域要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的溝通與銜接,制定并實施共同的行業準入標準,對單位產品能耗和排污減量等指標提出嚴格要求,淘汰落后的產能企業和產品;修訂鼓勵與限制發展的產業目錄,確定調整行業清單;協調與統一投資項目的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
二、建立長三角節能減排信息共享平臺
建立長三角節能減排信息共享平臺(或節能減排動態情報網),以此平臺,配合二省一市政府半年召開一次的專題小組會議,提交《長三角節能減排》報告定期發布區域內的節能減排動態信息。
三、盡快制訂完善產品單位能耗標準
萬元GDP能耗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反映了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總體水平,但不能反映出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生產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為了推進能源技術進步,每種產品必須有行業統一的能耗標準,才能進行指標檢測、評估和對比,實施企業升級機制。目前,國家和各省都陸續制訂了一部分產品單耗標準,但還有許多產品標準缺失,不能滿足節能減排工作的需要。隨著能源技術的進步,許多老標準已經落后,需要盡快修訂。
四、以市場化運作為抓手,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
節能減排既是國家的戰略決策,也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節能增效的有效途徑,必須采用市場化機制來運作,才能達到雙贏。實踐表明,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實行差別電價、市場化融資和中介服務等市場化管理機制,成效顯著。節能減排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采取政策法規與激勵措施相結合的機制,以市場化運作為抓手,形成長效機制,實現節能減排工作可持續地發展。
LED前景沒有想象中美好?
[照明行業洗牌在即!!
[歐式古典燈誰主沉浮?]
[歐盟決定在2012年淘汰白熾燈]
[照明設計軟件calculux 7.0.0.1]
[照明設計施工常用標準表]
[產品評測:ARTIST藝術混光燈]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