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燈光大師Roger:照明不要爭奇斗艷
摘要: 法國的燈光大師Roger Naborni談燈光規劃與城市照明設計。
我們一起聆聽法國的燈光大師Roger Naborni談燈光規劃與城市照明設計。
燈光規劃:點亮城市靈魂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法國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被稱之為城市照明規劃,它為當政人員提供了美化城市的建議,詳細地規劃好夜間景觀,提升城市照明的質量。職業生涯幾乎和這一潮流同步的Roger介紹,歐洲的許多城市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發現了新的夜間尺度,并且誕生了城市燈光的狂歡節,如一年一度的里昂燈光節等。在講座上顯示的兩張十年前后歐洲夜景的對比地圖上可以看到,在短短十幾年間,歐洲的整個夜晚燈光天際線已經從零星閃爍發展成由連綿起伏的光構成的洲際輪廓。
而在國內,人們對于燈光予人幸福感的期待也在逐步增加。現代設計集團華東院總建筑師汪孝安認為,如今的城市燈光不再是為了純粹的照明,而是應該給人情感上的震動:在我們小的時候,泛光照明還不普及,國慶節亮燈是件大事。而現在,我們的都市每天都張燈結彩,燈光設計怎么樣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感,這反而越來越難了。
Roger則坦言,燈光點亮的應該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而不只是街道和夜空。作為被中泰照明邀請加入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夜景規劃設計團隊的設計師,Roger承認,在此之前,他對中國這個國家并不熟悉,然而,他覺得中國大都市的燈光實在太亮太亮了,中國城市的燈光顏色的種類也多到令他吃驚,顏色的選擇多到讓我覺得恐怖,在他看來,每一個城市需要達到的最后的照明規劃效果應該和這個城市的文化背景相同,比如杭州段運河的照明設計,中方設計師們給我講了很多關于杭州的故事,我們覺得這個城市是內秀的、優雅的,最終的設計方案就是用朦朧、低調的藍綠色光霧而不是通亮的拉斯維加斯式的照明。
水域夜景:在環保之上凸顯特質
在講座上,Roger展示了水域照明領域的一些案例。雅典的Rion Antirion大橋將伯羅奔尼撒半島與大陸相連,而這個半島正因為地質結構的原因每年向外漂離8毫米。在大橋的夜景規劃中,細細的金線優美地穿行過4個高聳的藍色塔尖,象征著針和線的穿連。為法國圖盧茲市中心的加倫河所作的燈光設計中,設計師沿著現有的堤道建造了一條混凝土結構,將247米長的光的軌道安裝其中。光路色彩隨著水流的潮汐變化而變化,在夏日流速快時顯得清晰,而在冬日流速慢時顯得模糊。
然而,和此次杭州運河的項目相比,Roger坦言中國的燈光建設規模遠比歐洲大得多。十公里是個很大的數字,我們為此特意做了一個試驗段來保證各種設計理念能夠完全化為現實。中泰照明的市場部陶經理解釋說。而在與會的國內專家看來,這一幅水墨丹青的夜景燈光圖也帶來了新的觀念,國內和國外的設計師對于城市的研究態度非常不同,這和國內建筑界整個的浮躁態度有關。吳曉琪說,特別是在運河周圍的民居上裝的藍色燈光框,既掩蓋了燈光后不那么美觀的建筑,而且藍色光框的光照角度很小,也不擾民。
建筑燈光:爭奇斗艷不是目的
在Roger眼中,讓很多人驚艷并效仿的拉斯維加斯燈光設計,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建筑燈光設計不成功的案例,你可以想象,在夜晚,當這個城市里每一座建筑都被強光打亮,這將是一個多么沒有生活氣息的城市。
作為燈光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國內城市建筑燈光的營造現狀也讓在場的許多建筑師覺得憂心。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副院長吳曉琪表示,建筑和人一樣,需要有個性,而中國現在每一幢樓都是主角,用各種顏色的燈光和各種跳動的形式來爭奇斗艷,這種設計完全沒有理解建筑的本意。
盡管也同樣希望突出建筑的質地,但汪孝安認為現在的照明僅僅滿足于把建筑打亮是沒有生命力的,而對于城市中越來越多的玻璃幕墻建筑,內透光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汪孝安認為只注重個體建筑的照明的結果是造成整體效果很差,在這個意思上,其實樸素的暖白色的傳統燈光有很強的生命力,而不是越花哨越好。
發展到如今,燈光照明的整個趨勢早已不是考慮如何將城市裝點得璀璨,我們常常說燈光設計師是在和陰影玩游戲,在設計照明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了陰影,其實也就沒有了光。Roger說。另一方面,在歐洲燈光設計是一件大事情,Roger介紹說,因為這是個公共地域的設計,在顏色和亮度的選擇上我們會非常謹慎,一旦受到居民的投訴,項目很可能因此流產。而在中國,這種設計和民眾之間的互動還遠未普及。此外,燈光對于城市夜間活動空間的擴展也同樣有效,在歐洲,有些歷史建筑或文化場館在夜里被燈光裝點,而這也是為了為市民奉上夜間的文化之旅,而在國內,夜間燈光的功能比較單一。
法國燈光師打造京杭大運河燈光畫作
京杭大運河燈光畫出水墨丹青(組圖)
法國著名照明設計師Roger看中國夜運河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