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也是生產力 低碳經濟催化產業升級
摘要: 長期以來,人們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看成是一對矛盾體,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GDP,許多地區仍在明留暗保,甚至引進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似乎只要GDP增長,犧牲環境是無可厚非的事。然而,南海卻絕然迥異,首重環境,為此不惜大面積關停企業,鐵腕治污。
長期以來,人們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看成是一對矛盾體,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少地方為了GDP增長,而漠視環境的犧牲。
而南海區卻絕然迥異。南海區長區邦敏說:“我從不考慮GDP增長的問題,環境好了,產業高端化,固定資產投資自然跟進,增長和產業升級的關系不可能對立。”
事實上,自2007年開始鐵腕治污以來,南海正以變得干凈美麗的環境、同時變得高端高利潤的企業和產業,向世人證明,上述言語不是空話。正如南海區委書記李貽偉曾經論述的:“過去,我們選擇為了生產(錢)的發展;現在,我們必須選擇為了生活更加美好的發展。”
不唯GDP,更重環境
長期以來,人們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看成是一對矛盾體,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GDP,許多地區仍在明留暗保,甚至引進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似乎只要GDP增長,犧牲環境是無可厚非的事。
然而,南海卻絕然迥異,首重環境,為此不惜大面積關停企業,鐵腕治污。南海區長區邦敏說:“我從不考慮GDP增長的問題,環境好了,產業高端化,固定資產投資自然跟進,增長和產業升級的關系不可能對立。”這不是空話大話,而是南海人正在踐行的大實話。
2007年起,南海提出“鐵腕治污”,隨后是“行業治污”、“區域治污”,到現在提出最新的“綠色美麗家園建設”。每一個口號背后,都有紛紛關停的重污染企業,以及頂著對GDP沖擊風險而帶來的生態好轉。
陶瓷、紡織、有色金屬、玻璃等產業,是南海的傳統優勢產業,“中國有色金屬名鎮”、“中國襪子名鎮”等稱號代表了曾經的輝煌。但也正是這些產業,由于主要集中在低端加工環節,帶來了大量環境問題。據統計,2007年,南海陶瓷、有色金屬、紡織、玻璃等四個行業的綜合能耗占全區的40%。
據南海區介紹,該區以2007年整治大瀝鎮聯胺廢舊塑料市場為開端,大批量關停重污染小企業。隨后,對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進行摸底調查,以“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為原則,先后對漂染、玻璃、陶瓷、有色金屬等對水體、大氣污染嚴重的行業進行整治提升。在“行業治污”的基礎上,南海也以區域限治的方式,對污染問題比較突出的西樵鎮、大瀝鎮等開展了重點治理。并且,要求各鎮(街)根據各自的產業情況制訂相應的淘汰計劃,實現“行業治污”與“區域治污”同步推進。
在鐵腕倒逼的同時,政府對按要求關停、提前關停的企業予以獎勵,提高污染企業退出的主動性。據該區透露,僅2008年,區鎮兩級用于節能減排治污的專項獎勵資金就達1.6億元。
該區提供的資料顯示,2007年以來,共關閉企業484家,整治提升企業60家,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了29844噸、5524噸。空氣環境持續好轉,很多污染嚴重的河涌得到新生。正如南海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治污以區域環境再造為根本、“綠色美麗家園”建設為目標。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