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也是生產力 低碳經濟催化產業升級
摘要: 長期以來,人們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看成是一對矛盾體,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GDP,許多地區仍在明留暗保,甚至引進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似乎只要GDP增長,犧牲環境是無可厚非的事。然而,南海卻絕然迥異,首重環境,為此不惜大面積關停企業,鐵腕治污。
不懼陣痛,果斷轉型
不可諱言,鐵腕治污曾強烈沖擊當地經濟。南海過去幾年一直承受著諸如解決就業、企業主關門糾紛、增速放慢、稅收減少等陣痛。
對這一點,南海區西樵鎮黨委書記梁耀斌感觸頗深。據他介紹,2008年,西樵對稅收貢獻最大的陶瓷廠已經關掉了大半,并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進行了印染企業的蒸汽、工業用水、排污“三統一”。而此前梁耀斌工作過的南海另一個街道(相當于鎮)羅村,所有陶瓷廠和近7成的玻璃企業幾近消失,這些都曾是羅村的支柱產業。
經受如此痛苦,只為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要實現這個良性的循環要靠政府和市場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產業調整帶來的市場的力量是無限的,但第一把力必須靠政府。這第一把要花很大的力,代價也很大,但必須由政府來做。”區邦敏稱。
事實上,南海在經歷沖擊的同時,也在經歷新舊產業置換,積極引導轉型升級。據該區介紹,在鐵腕治污的同時,該區對于轉型轉產企業,還在土地使用權確權、項目引進、轉型轉產投資等方面給予優惠,形成了許多重污染企業從“要我退”到“我要退”的良好局面。
以南海區內企業廣東華昌鋁廠為例,據該廠副總經理武衛社介紹,2008年,該廠加大節能降耗的力度,改造、更換了一批高能耗的生產設備,使熱能利用率由30%提升到52%,而且基本實現了無煙排放,產品質量明顯提高,成功躋身行業高端領域。同時,也使企業一年就節約600多萬元的費用。而生產成本的降低,又使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位于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的昭信集團,或許是該區企業轉型的經典案例。該集團董事長梁鳳儀曾是佛山有名的鞋業大王,金融危機一來,一雙鞋賺不到一元錢。響應轉型升級,梁鳳儀把鞋廠關了,改行搞LED照明,獲利頗豐。截至目前,昭信集團逐步建立起以LED新光源產業為主體的新型產業群體,成為了LED規模生產、研發和應用開發為主業的高科技企業。
據南海區介紹,像梁鳳儀這樣轉型成功的,不在少數。例如,佛山南莊陶瓷第一人關潤堯一年之內關閉屬下11家陶瓷廠,發展全省最大的環保商品城;南海“塑料罐大王”羅意自急流勇退,轉行當了風力發電的“行業干將”等等。這些昔日洗腳上田的農民企業家,如今最青睞的是半導體照明、OLED、太陽能等行業。目前,僅佛山,規模以上光電企業超過250家,總產值200多億元。
前述陶瓷產業消失的羅村,目前在發展新光源產業。梁耀斌則明確提出,西樵將重點發展紡織和旅游,并要在5年內把支柱從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