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我國在半導體照明領域的基礎研究應加大力度
摘要: 在近日召開的相關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張榮等專家指出,我國半導體照明基礎研究雖然在過去10年中得到一定支持,但也存在缺位。
由于巨大的應用需求,半導體照明發展出現了市場領先技術發展,技術研究領先于基礎研究的特點。在近日召開的相關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張榮等專家指出,我國半導體照明基礎研究雖然在過去10年中得到一定支持,但也存在缺位。前期積累的基礎研究成果,已不能適應半導體照明技術發展的快速需求。因此,加快半導體照明若干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解決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已經迫在眉睫。
半導體照明,被公認為照明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其發光方式與目前傳統照明的發光方式完全不同,在發光效率、壽命、環保方面有巨大的潛在優勢。它具有安全、無頻閃等特點,而且不存在紅外、紫外輻射,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張榮介紹。
根據理論預期,半導體照明發光效率可以達到400lm/W左右,是節能燈預期效率的34倍。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曾一平分析,按照技術發展預期,如果半導體照明光源的發光效率達到200lm/W以上,并取代傳統照明光源,則至少可使我國的照明用電每年節省1/3以上。按照當前的照明用電量計算,每年節電近1000億度,超過三峽工程的全年發電量,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億多噸。
從會議上了解到,目前國際上半導體照明產品水平已經達到100lm/W,我國產業水平在80lm/W左右,已經超過了節能燈的發光效率。
半導體照明包括基礎材料、外延材料、芯片、封裝、二次光學設計、應用等一系列內容,但是,影響半導體照明發光效率的核心是材料和芯片。目前在關鍵的白光LED技術上,雖然已經在一定范圍內獲得實際應用,但與傳統照明光源和技術相比,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優勢。曾一平認為,如何實現半導體白光照明的超高效,是全世界半導體照明領域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半導體照明發光效率每提高10lm/W,應用市場就擴大50%。張榮說,半導體照明發展的特點是市場發展領先于技術發展,技術發展促進市場應用。但目前,由于半導體照明的基礎研究還相對滯后,對于半導體照明核心氮化物LED發光過程中的許多基礎問題還不完全清楚或存在爭議。
在本次題為高效氮化物半導體白光照明材料及芯片基礎問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張榮認為,半導體照明發光效率,歸結到基礎科學層面,主要是高應變、強極化氮化物異質結構能帶的優化設計及實現,氮化物外延生長動力學與缺陷行為控制,氮化物異質結構載流子復合動力學和光子傳輸行為控制等關鍵科學問題。正是由于對這些問題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影響了半導體照明技術的發展。
半導體照明正是后危機時代的產業制高點。張榮指出,由于半導體照明在節能減排方面蘊含著巨大的市場前景,美、日等國政府紛紛推進相關科技計劃。
美國能源部在2009年公布了固態照明(SSL)制造研發的產品路線圖,并將實驗室實現200lm/W發光效率的時間表,從原定的2020年提前到2015年。
分析這個路線圖,可以看出,美國對于這個產業是均衡、科學的部署,覆蓋各個環節,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工程示范、市場推廣應用并重。在張榮看來,其組織框架是以研發機構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產業化平臺為支撐。
而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還應該加大支持力度。張榮表示,從目前100lm/W發光效率到200lm/W,還需要若干年的努力,基礎研究有待進一步突破。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