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企業外銷轉內銷,呈現冰火兩重天
摘要: 中山市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內銷也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方面受到土地、電力等資源緊缺,結構性用工不足、人民幣升值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部分中小企業生存面臨困難,無暇顧及內銷;一方面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的企業對內銷雄心勃勃,并且取得初步成效。
“我們在國內市場有專柜,商場對我們都很歡迎,我們的產品打開國內市場還是比較容易。”怡高集團行政總裁施維雄對記者表示。怡高玩具生產兒童益智玩具,之前全部走國外市場,從2008年開始,公司開始嘗試內銷,目前在全國已經有30多個專柜,施維雄表示,將把內銷比重提高到20%。
雖然在內銷上剛剛起步,但采訪發現,對內銷市場充滿信心或取得一定成績的外貿企業具有一些共同點:規模較大,具有成本優勢和資金優勢;為國外大品牌代工,具有品質保障;在代工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能夠針對國內市場靈活的設計產品;國外業務已經成熟,希望通過國內市場增加盈利空間。
企業自身須多努力 政府推動需更給力
金融風暴來襲,一夜之間似乎所有人都把“出口轉作內銷”作為加工貿易企業的“救命稻草”,但幾年過去了,企業內銷的進程仍然緩慢。中山并不是個例,到目前為止,在全國,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突圍已經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而當國際市場稍有復蘇,馬上“拋棄”國內市場的企業不在少數。從長遠看,兩條腿走路是企業規避風險、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外貿企業在轉內銷過程中遇到的多種障礙,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發揮作用。
我市加工貿易企業轉型過程中出現的 “冷熱不均”的局面與企業自身的實力和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其實,內銷也有門檻,它并不是外貿企業輕易就可以安頓的落腳點。對于做內銷的企業而言,它首先面臨的就是從以往產品的提供者向產品的管理者轉變,包括營銷策略的制定,品牌的培育,國內市場計劃的制訂等等。這也是對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能力的集中考驗。而我市加工貿易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大多數平時只需埋頭生產,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沒有研發團隊,甚至沒有進入國內市場需要的資金。面對著一無所知的國內市場,從產品到研發要重新建立一套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困難較大。
企業轉型進展緩慢也顯示出當前外貿企業轉型制度的吸引力不夠。比如,根據規定,“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來料加工企業轉型為外商投資企業,才能享受免于補征不作價設備稅費優惠,這意味著中山只有288家企業可享受。而402 家獨立法人企業轉制必須補繳稅,影響了企業轉型的積極性。又如,由于我市鎮區外經辦和加工裝配公司主要依靠來料加工企業工繳費維持。轉型后繳費變為繳稅,鎮村收入隨之減少,據知情人士介紹,有的鎮區一年為此少收3000萬,這也導致鎮區的積極性不高。而且,部分企業反映,轉型過程中部門之間的對接不夠通暢,來回跑腿的情況并不少見等等。
對于加工貿易企業而言,內外銷并舉,兩條腿走路有利于企業規避國際貿易風險,健康發展,但向內銷轉型,僅靠企業“一己之力”恐怕不行,還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從財政扶持力度上,可以給予轉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優惠的補貼或融資,解決企業轉型升級的成本之憂;在加大政策宣講方面,如何使政策宣傳更細致、更有價值,能考慮到企業的實際困難,讓企業辦事少走彎路;在辦事流程上,如何簡化手續,加強部門之間的對接,減少溝通成本,提高效率;在鼓勵開拓內銷渠道方面,如何聯合行業協會、商會為企業打開國內市場創造條件,在企業進行市場定位、研發、引進人才、融資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等。
總之,正如中山市外商投資協會一位副會長所說,內銷的道路鋪起來了,但可以更順暢些。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