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LED企業差的不是錢,是利潤和訂單
摘要: 隨著我國要素紅利的衰減、央行進一步收縮銀根以及勞動力的價格上漲、企業成本的增加,大批中小企業面臨發展困境。LED企業也未能幸免,LED產業快速擴張之下,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挖角亂象層出不窮,利潤日益下滑。
雖然國內各大投資機構爭相加大對LED產業的投資力度,而且各大LED企業也競相上市,涌現出“上市潮”。7月中旬,三安光電和德豪潤達分別公告稱,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將比去年同期增長120%和380%以上。其中,德豪潤達今年上半年凈利潤預計為9841萬元~1.09億元之間,而三安光電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可能超過4.45億元。業績數字瘋狂增長的背后,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當地政府鼓勵LED芯片廠家在當地投資設廠、購買MOCVD設備(LED外延片生產設備)的巨額補貼。政府補貼與市場拉動只能暫時點燃LED市場的虛火,卻難掩國內LED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原材料上升、價格戰涌現、無序競爭激烈、挖角亂象環生等。
代工企業轉嫁成本能力弱
據新世紀LED網調查顯示,去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增加擠壓了東莞中小企業毛利水平。究其原因,原材料價格上漲主要是由前端成本上升傳導過來的,而人工成本上升的原因除了最低工資上浮外,還有結構性工人供應緊張和長三角及內地其他城市對工人需求增加的因素。而且在國內貼牌代工的企業轉嫁原材料、人工成本的能力較弱,除部分大企業具有議價能力外,其余中小企業要靠自身管理消化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有數據顯示,企業綜合訂單同比下滑 15%至20%(含出口和內銷),綜合成本上升14.5%。
雖然當前,外界普遍關注融資難問題,但據華泰聯合證券以東莞中小企業作為調查藍本得出的結論來看,東莞企業的資金面不太緊張。華泰聯合證券認為,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首先是珠三角企業擴張相對較為謹慎,內源性融資普遍。東莞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存在結構差異。部分東莞的中小企業有大量資金溢余,而另一部分中小企業基于擴張戰略或維持日常運營需要資金。因此,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的情況在當地不是很嚴重。
無創新,企業只會是曇花一現
近來,隨著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收縮銀根,大批企業開始面臨“錢荒”,隨之而來的是我國沿海地區大批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很多人認為,引發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緊縮的貨幣政策。實際上,資金短缺只是一個導火線,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這些中小企業產能落后,技術創新跟不上企業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步伐。
而在高技術含量的LED行業,更是如此。現在國內LED產業,上游外延、芯片專利技術薄弱,而下游應用企業則多是以組裝LED產品為主,很多企業知識在生產過程中應用別人已經成熟的技術,在引進技術進行生產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些技術消化為自己的東西,也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再開發再利用。引進一條生產線并不能一勞永逸,不斷地創新才是發展之道。
不可否認,企業在創業之初很難擁有自己的成熟技術,依靠別人的技術進行生產、發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長期依靠別人的技術,企業的發展將面臨很多的未知數,更不要說做大做強。
現在很多企業真正缺的不是資金,也不是人力資源,而是技術創新的意識和膽識。創新和創業有很大的差別,創新需要有比創業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強競爭力。企業發展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沒有創新,企業只會是曇花一現。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