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產業步履維艱 企業九成虧損
摘要: LED企業在專注開拓市場的同時,還要在產品技術上做足功課。而業內專家更是指出,狂熱發展暴露了產業缺陷,LED產業正面臨核心技術掣肘、標準缺失與資金滯壓等瓶頸,靠簡單替換白熾燈的思路也要轉變。
在近日召開的“2011中國低碳經濟產業發展論壇”上,LED照明企業萊依迪光電科技(深圳)公司董事長鄧偉業對記者透露,目前90%的LED企業虧損,原因是眾多國內廠商缺乏核心技術,在創新研發上投入非常小。鄧偉業表示,LED企業在專注開拓市場的同時,還要在產品技術上做足功課。而業內專家更是指出,狂熱發展暴露了產業缺陷,LED產業正面臨核心技術掣肘、標準缺失與資金滯壓等瓶頸,靠簡單替換白熾燈的思路也要轉變。
在國家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LED照明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工信部數據顯示,2011年1到4月,LED產業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投資額已超過300億元,增速超過90%,成為名副其實的投資熱點。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長三角、北方地區、江西及福建地區四大半導體照明產業聚集區域,外延片生產、芯片制備、封裝集成、LED應用的產業鏈初步構成。
政策扶持方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列入“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的第一優先主題。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產業的扶持力度,本月廣東省科技廳發布的《關于組織申報第二批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LED產業項目的通知》透露,2011年將安排4.5億元重點支持LED產業發展。
然而,隨著利好政策的推動,國內LED產業井噴式發展也暴露除出諸多問題。業內人士表示,核心技術缺乏、資金流動性差以及行業標準缺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LED產業的發展。
慧聰鄧白氏研究ICT事業部研究副總監張本厚介紹,LED外延片與芯片約占行業70%利潤,封裝約占10%-20%,LED應用約占10%-20%。目前,全國4000多家LED企業,大部分處于封裝和下游環節,在產業最關鍵的襯底材料技術、外延片生產核心設備方面,技術專利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MOCVD(生長GaN薄膜的專用設備,GaN是用來做LED發光二極管的主要材料)外延爐及其相關配套技術是LED產業鏈的最高端,主要依靠進口的局面極大制約了產業鏈上游的成本控制。
這也正是LED照明產品價格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鄧偉業介紹,時下LED照明產品政府采購占了較大比重,其次是工業及酒店照明,民用采購的比例還很少。他說,萊依迪公司產品主要出口日本,沒有大量在內地市場投放的原因之一就是考慮動輒超過白熾燈十余倍的價格,消費者還很難接受。鄧偉業預測,未來LED行業將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要么擁有核心技術成為業內巨擘,要么通過行業洗牌失去競爭力轉型或倒閉。
除了技術掣肘外,LED照明還面臨“檢測標準”缺失的尷尬。鄧偉業說,公司產品在日本已通過了PSE認證,但國內相關行業標準存在缺失,無論在產品規格和節能測量上均缺乏標準。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梁猛更是對記者坦言,目前某些節能公司已成了“換燈泡”公司,在把建筑內燈泡換一遍之前,究竟能達到怎樣的節能效果缺乏檢測標準。
“沒有檢測標準,產品好壞也說不清。”鄧偉業說,目前各地應用標準不統一有差異,導致了企業跨地區開拓市場時遇到了阻力。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LED照明在景觀照明與道路照明上大面積鋪開,標準的缺失將造成低端重復建設,浪費資源也不利于產業的長期發展。業跨地區開拓市場時遇到了阻力。
記者從全國照明電器標準化委員會了解到,目前有12項關于LED照明的標準通過了基本審定,假如進展順利這些標準經過有關管理部門審核批準后,有望不久頒布實施。
與核心技術、規格檢測標準缺失相比,資金周轉匱乏對LED照明企業的影響更為直接。鄧偉業介紹,前期的建廠、研發、推廣等費用已經占了企業部分資金,而部分LED企業免費提供產品依靠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回收資金,已讓部分企業走到了被拖垮的邊緣。
《證券日報》報道稱,半導體照明“十二五”規劃即將出臺,隨著LED產品國家標準的公布,部分LED產品有望納入享受到財政補貼,工業照明、商業照明可能大范圍啟動。
但張本厚指出,LED企業一味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不現實,如何通過核心技術與質量過硬的產品贏得市場的認可才是關鍵。同時他指出,簡單依靠LED照明產品替換普通白熾燈的思路需要轉變,應在終端應用創新上下功夫。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