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應用大潮沖擊 傳統照明企業國龍照明倒閉
摘要: 12月6日晚,記者獲悉經營時間超過15年的老牌規模節能燈企業——國龍照明倒閉,法人不知所蹤時,業內不少同行均感驚訝。有人更將此定義為LED浪潮下,傳統節能光源被淘汰的一個典型。
慌不擇路
“其實早在2009年前后,我們交流的時候,陳總就透露不想再經營節能燈,因為利潤太薄,精力偏向做遙控器等利潤較高的關聯領域。”上海一位光源企業負責人回憶。當時,國內LED應用剛見苗頭,節能燈則開始獲得國家補貼“促銷”,正如日中天。“這樣就催生了一大批行業熱錢投入到節能燈領域,價格戰打到了鄉鎮一級市場,混合粉的劣質產品沖擊更甚。”
2010年之前節能燈純利還能維持18%到22%,然而,隨著補貼落實,推動原來的十億元級別的巨頭低價促銷,價格白熱令到劣質橫行,加上LED應用市場的逐漸成熟,嚴重壓縮了節能燈的利潤和生產空間。
“今年我們原來的節能燈基地也轉型為LED封裝和組裝車間了,否則只有不斷萎縮。但轉型對資金的要求相當高,而當時陳總涉足的遙控項目到目前為止也不見起色。”上述人士總結道,品牌眾多,顧此失彼,精力分散,資金不繼應該是國龍撐不過今年的一大誘因。
據了解,從到2007年前后,國龍均快速發展并加速擴張,并陸續在四川榮昌、湖北武漢、印度加爾各答等建立了節能燈生產基地。
據資料顯示,四川榮昌的100畝工業園投資超過1億元,預計年產值3億元;而武漢摩爾照明的前期投資2000萬元,預計年產值過億元。不過,一位與陳標權有過交流,并到過其幾個工業園參觀的節能光源企業負責人則表示,即使運營高峰時期,國龍的整體銷售未必能達到2億元。“即使有吹噓的成分,但當時確實花了真金白銀投資的。”一位前國龍員工透露。
1999年3月,國龍成功注冊到了“索日”商標,開始了3W小夜燈的生產,2000年第一支節能燈面世,定位較為高端的市場;陳標權乘著勢頭,在2001年便組建了國龍營銷中心,同年8月,國龍成功注冊了新品牌“摩爾”,定位為“老百姓買得起的好產品”,經銷商反映市場價格比“索日”要便宜不少。2004年8月,國龍又成功收購了“歐圣”品牌,三大品牌的產品朝向高、中、低檔切入市場。
致命引線
后來,同樣銷售傳統節能光源產品的威凱、昊運也相繼出現,“但定位不清晰,而且在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時候,國龍的營銷和推廣開始萎縮,有一段時間更是生產混合粉節能燈,口碑漸失。”上述國龍的同行分析道。
據資料顯示,2008年和2010年,國龍旗下索日、摩爾等品牌節能燈就分別被四川、湖南省級工商、質監單位公告其功率、光效等指標不合格。
到了2011年,國內稀土調控,短時間內三基色熒光粉價格暴漲十倍,3月還是每公斤300元不到,到了當年6月漲到2600元。
“我做了9年的日光燈和節能燈管,從來沒看到過這樣的行情。”東莞雙鴻照明的總經理陳輝說,以前熒光粉的價格一直比較穩定,業內有“三年漲一次”一說,但今年卻變成了“一周漲三次”。
據了解,2011年以前,純三基色26瓦燈管價格為2.1元,市場價可以賣到2.8元,利潤為33.3%。因為利潤比較高,所以熒光粉和毛管供應商也愿意月結,并形成行業潛規則。但熒光粉漲價后,26瓦燈管價格上漲到5.5元,整燈出廠價為9元,成本壓力徒增數倍。
“其時,不少節能燈廠度日如年,核心原料漲價如果放在一家原本就是問題多多的企業無疑是索命引線。我們好點,有家居照明和電工等多元產品線‘補貼下’。”浙江一家節能光源品牌企業負責人表示。
“2011年開始,訂單就在下滑。到了今年,工廠的規劃方向比較亂,爛帳欠賬也同步增加,10月開始工資便停發了。”一位在負責國龍營銷管理方面的員工對記者透露。
據業內人士透露,面對LED應用大潮,國龍也并非無動于衷。2010年年底,國龍照明也組建了一家名為:中山市天擇光電科技的LED公司。“從光源到戶外、亮化的產品都在做,定位也比較寬。”
記者致電該公司辦公室,其員工明確表示:天擇已經完全脫離國龍母體,運營正常,對國龍照明倒閉一事也并不知情。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