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章:景觀照明“見物不見光”才真正綠色環保
摘要: “景觀照明中,最重要的是光,最討厭的也是光,很久以來,所追求的‘見光不見燈’其實是不夠的,‘見物不見光’才符合綠色、環保、自然的理念。”陸章表示。
在國內數以萬計夜景照明項目中,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可謂鳳毛麟角,夜景照明領域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很多,其中最廣為討論的莫過于城市夜景照明光污染的問題。
12月15日下午,由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主辦,阿拉丁照明網承辦的“阿拉丁神燈獎全國巡回推廣暨建筑•裝飾•光環境學術交流——第五屆光影空間六方國際峰會(深圳站)”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報告廳打響了精彩的收官之戰。峰會上,北京飛東光電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陸章以“婺源一江兩岸景觀照明設計”作為案例,暢談照明設計與項目實施中對“見物不見光”的感悟。
夸大虛假的效果圖是自欺欺人
“國內夜景照明不成功最主要因缺乏科學的目標定位和可實現性分析,而萬惡之首是效果圖,超級幫兇是3D動畫。”陸章說。他認為,真實的效果圖不僅有利于甲方,更有利于乙方預期目標的實現,因為夸大虛假的效果圖往往使得乙方“找不著北”,對布燈、施工及核算沒有清楚的認識,容易造成返工和浪費。
此外,他還認為,目標需求設計是景觀照明設計的第一重點,公式化的設計依據、設計標準本身沒有任何依據,也就不會有任何人相信;“雄偉挺拔”、“璀璨明珠”、“絢麗多姿”等形容詞堆積的設計目標絕對打動不了任何業主;此外,缺乏實施目標需求論證是造成“審美不一”、“眾口難調”,甚至整個項目失敗的首要原因。“實施目標需求論證應該是站在業主的立場上,對景觀照明項目從宏觀論證到微觀體驗,列出具體的目標效能及對應效果。而這些目標效能都是業主方的實際需求并可直接體驗得到。”陸章表示。
景觀照明“ 見物不見光”勝過“見光不見燈”
為了說明目標定位與目標需求的問題,陸章列舉了自己參與的婺源景觀照明設計項目加以說明。他說,當時給婺源設定了三個關鍵詞,即“徽文化”、“徽建”、“茶文化”。他還介紹說,婺源這一景觀照明項目目的在于提升服務旅游,最基本的目標在于“夜晚的路人看到并立即分辨出是條有一定規模的江;在江邊的任何位置均能看到照亮的景觀;展示秀麗山水、徽文化,幽靜中凸顯溫馨和熱烈;具有導引功能,吸引游客”,然而在具體照明項目實施過程當中遇到很多需要深入討論溝通的問題。
婺源夜景(圖片來源于被訪者)
“后來我的定位是‘婺源是婺源’,理由是一個地方活膩的人到另外一個人活膩的地方去。所以我當時說婺源就是婺源,東西必須是婺源的東西,如果把婺源做得像北京、廣州,就沒有人去了。要做婺源的東西,可以做得土得掉渣,但是不能有任何洋的東西。”陸章繼續說道,“第二個定位是‘夜景是夜景’,夜景照明的功能在于展示、營造和服務,當時我給婺源定的是靜態光,沒有動態的,幾乎只用白光和琥珀光。”
據介紹,一江兩岸夜景工程分為前景、背景、復合景,即構成夜間河流形態的必須結構件,與江共存;復合景作為該項目美感產生的主要載體,進行重點刻畫;背景是縱深感與整體氣勢的不可或缺的營造者。
陸章表示,關于手法的一些體會,越來越明確的感受是不能單從手法來看手法。他認為,景觀照明的展示對象和絕對主角永遠是建筑與環境,而不是光,更不是燈。景觀照明是在夜間展示建筑,可以拔高但不應該改變,還應該是離舞臺遠一些,離建筑近一些,藝術的東西少一些,照明的東西多一些。此外,他還認為直接發光燈具只能是在缺乏有效燈光載體時一種無奈選擇或補充,而且須嚴格控制表面亮度和光污染,太多應用或者沒有控制會把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城市做死,投光燈絕對不能當做光源用。“景觀照明中,最重要的是光,最討厭的也是光,很久以來,所追求的‘見光不見燈’其實是不夠的,‘見物不見光’才符合綠色、環保、自然的理念。”陸章表示。
“景觀照明與亮化,婺源一江兩岸夜景照明的基本原則是重點、輕面、成景,核心是景字,實質內容是選擇照亮哪些物體或構件可以成景,用什么燈具怎么照可以最佳成景等等。婺源一江兩岸項目的實施最大感悟,是誰都知道咱現在才有深刻體會——光是矢量。”陸章說。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