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LED照明“叫好不叫座”背后的尷尬
摘要: 上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等多部委聯合公布了《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一時間,國內LED照明產業無不歡呼雀躍。事情果真如此簡單嗎?一份規劃就能打破這一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嗎?
上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等多部委聯合公布了《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60瓦以上的白熾燈將停止生產售賣;LED 照明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0%左右,2015年將達4500億元,其中LED照明應用產品將達1800億元。
一時間,國內LED照明產業無不歡呼雀躍,仿佛已然迎來了LED照明產業“最好時代”。
事情果真如此簡單嗎?一份規劃就能打破這一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嗎?事實上,只有當這一產業打破發展中的若干桎梏,也許才會迎來春天。
尷尬現狀
燈價太貴成瓶頸 綠色照明不叫座
1879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以來,電燈照明技術就一直在進步,而LED 照明正是這一領域的最新“寵兒”,被稱為綠色照明,屬新興產業。
不過,LED照明產品的“命門”也很明顯,就是價格太貴。記者在蘇州市區某大型裝飾城的燈具店里了解到,一個江蘇省財政補貼品牌的8W節能燈,零售價格8.6元,如果趕上財政補貼推廣活動,本地居民每人還能半價購買不超過10只節能燈; 而同一品牌3W 規格的LED燈亮度差不多,市場零售價卻要50元左右一只,兩種光源的價格相當懸殊。“8W節能燈家里一般都要用到一二十只,一個燈多了三四十塊錢,裝修時一次投入還是挺‘咬手’的”,營業員告訴記者,“LED燈是省電,可居民買燈省下來的錢當電費不知能用多久了。”該品牌燈具經銷商透露,目前他們在蘇州市場的銷售中,傳統節能燈占了近一半,而LED燈只有不到一成。
在中國照明學會顧問章海驄看來,目前一些廠商在推廣LED燈時,將實驗室中最好的成果、成本測算與傳統照明最普通的產品進行對比,這是不科學的。
叫好未必叫座,技術領先的產品在市場中遭冷遇并不鮮見。更環保、更節能,對社會整體運行更為有利———LED燈的這種特點,在經濟學中被稱之為“正外部性”,如果僅僅靠市場來調節,“正外部性”會使市場生產的量小于社會希望的量。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情況下,可以讓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發揮作用,抑或通過市場運作機制的創新設計,把“正外部性”的收益內在化,從而激勵產生“正外部性”的經濟活動。
成本策略
技術突破
新納晶突破業界難題產業發展是否已駛過“拐點”?
本地LED照明龍頭企業———蘇州新納晶光電有限公司日前宣布,他們生產的LED發光芯片發光效率達到180流明每瓦!這在行業內不啻于“平地驚雷”,業內人士都清楚這意味著什么。
臺灣科技大學教授、LED行業知名學者蕭弘清曾斷言,當LED芯片發光效率達到180流明每瓦的時候,將會迎來整個LED照明業的“拐點”。因為,達到這個效率后,意味著之前為了保證散熱等所做的“額外”設計,都將成為歷史,LED照明的生產成本將會一步步降低。
新納晶擁有上市公司新海宜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背景,“芯片發光效率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我們做好了迎接‘拐點’的準備”,在公司總經理王懷兵看來,率先取得技術突破的本土企業將在這輪LED照明產業發展中贏得先機。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