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飾照明行業諸多“貓膩”攪亂市場
摘要: 近期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于201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指出,地方政府隱瞞收入823億元,違規補貼1261億元。其中的“貓膩”事件實不簡單,不禁讓人反思,燈飾照明行業又存在哪些“貓膩”呢?
貓膩三:工程招標背后的秘密
縱觀LED照明市場,市政亮化工程、商業場所照明工程仍是其主要發展形勢,但總有一些工程招標很坑爹。
比如,有一個單位想買一批超過10萬只的光源,給出的標書內容硬件條件是:要進口品牌和高性價比(限價77萬)。結果只有飛利浦、歐司朗、GE一起應標,過程中飛利浦和歐司朗放棄,只有GE投標競價,而且GE為了拿下這個標特意申請了最優惠的工程特價去投,結果最后卻是佛山照明中標。這背后又隱藏了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在工程招標背后有很多的“貓膩”,由于工程設計的層面比較多,燈飾照明企業要爭取到一項工程,就必須要面對政府官員、建筑設計方、工程施工方和室內設計等各方面,因而在競標時就要打理好各層關系。這就必然會形成有的官員為了個人功績而廣推勞民傷財的項目,有的人為了斂財而進行桌底交易。以至于無論是政府采購還是工程項目建設項目時,官商勾結,通過肆意操縱投標,造成虛假招標、圍標串標等腐敗現象。
甚至于在工程招標時,有些實行了地方保護。地方政府用這種方式來扶持當地LED企業的發展,本來無可厚非,但從長遠來看,當地政府對外地企業采取的以投資換工程中標的方式,要求外地企業要在本地投資建廠已經成為了LED照明市場的“潛規則”。這對于中國LED產業的長遠發展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挫傷LED照明企業的積極性。
貓膩四:行業補貼亂象
自《報告》之后,廈門信達、華燦光電等上市公司紛紛對外公告了收到各級政府財政補貼、資助資金的信息。經調查發現,LED企業成為近年來最容易獲得政府補貼的公司,許多民營公司正是憑借這一優勢拿到補貼,但是地方財政補貼亂象一直“隱隱作祟”。
梳理近幾年國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審計報告發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達10298.4億元,總量居世界第三。其中國家財政補貼在科研經費補貼這一塊,“貪”、“吞”、“挪”、“騙”屢見不鮮。為了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補貼,形成的官商勾結,只需給官員一定的“返點”即可申請。
好比去年廣東雪萊特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套取高額補貼事件在公眾面前曝光,據國家審計署透露,該公司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通過將銷售給大宗用戶的照明產品以居民用戶形式申報,套取中央財政高效照明產品推廣補貼資金345.5萬元。事后,該公司已將該款項退還給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財政局。
從這件案例中,看到的不僅僅是財政補貼被“騙”,更重要的是行業補貼的亂象。經過調查發現,原來一家LED企業要拿到政府專項補貼,只要“闖三關”即可。第一關是通過廣東標桿體系認證,即LED產品的“廣東標準”;第二關是加入多個LED產業聯盟,經聯盟推薦進“花名單”;第三關是過專家評審即可。由此可見,行業的財政補貼已經是燈飾照明行業的一種“潛規則”了。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