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修:西湖夜景照明的幾點感悟
摘要: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照明設計所所長朱劍修有北山之夜、西湖孤山夜景燈光、白堤夜景照明等諸多作品,在無數次的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是,越是符合城市氣質的燈景,越是容易在日后呈現出自身特色。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照明設計所所長朱劍修有北山之夜、西湖孤山夜景燈光、白堤夜景照明等諸多作品,在無數次的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是,越是符合城市氣質的燈景,越是容易在日后呈現出自身特色。而此次,他所設計的西湖白堤夜景照明項目參加了“2014阿拉丁神燈獎”工程類的評選。據阿拉丁神燈獎組委會了解,其“北山之夜”作品已在“2013阿拉丁神燈獎”中榮獲“最佳工程獎”。對西湖夜景的整體照明設計,他是最有發言權了,經過諸多作品設計后,他對西湖的夜景照明有幾點感悟。
設計是情感自我表達和審美大眾化的實現
他形容道,西是一個迷人的方向,湖是一道動人的風景,西湖有迷人的風景。從事城市夜景照明多年,朱劍修認為,設計是情感自我表達和審美大眾化的實現。我們的心靈感情,可以帶起觀眾基本上相同的情緒。文學和藝術上的美,其實是一種擴大的經驗,我們不太知道在生命中的那一個時光,因為一種什么樣的特殊體驗情感會擴大。感覺是非物質到物質(對創造者而言),與物質到非物質(對觀眾),之間的橋梁。所以作品內在的元素是他的內容,心靈變化的跡象。
化繁為簡 用心感悟
朱劍修感悟道,設計的核心是一種創造活動,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藝術不是觀念,它離不開物質媒介。意象在我們做景觀照明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把情感融化在里面。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于每個游客的生活時代不同、內容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不同,需要化繁為簡,用心感悟,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中國園林和環境藝術講求“宜”這個核心概念,因地因人制宜,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因“借”是方法,是程序。
照明是雕塑空間的光影
對于雕塑空間,他告訴阿拉丁照明網記者,雕塑最重要的語言是體積,通過體積的轉化把雕塑形象美的特質表達出來。照明和雕塑一樣是三維空間的造型藝術,所以要特別重視空間意識的表達。照明就是雕塑空間光影,講求透視,更有厚度,有了空間感才美。夜景照明可使建筑在夜晚呈現出不同的效果,照明方式包括使用投射光、內透光、反射光。
水能感知 光能辨別方向
萬物都有景,都有象。景對人物來說是視覺的,是物質的。景觀對人的行為、心理起著感應,人對景觀有感覺。朱劍修跟阿拉丁照明網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水能感知。水知道答案,是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科學實驗,給水一個意念,水能感知。水的結晶告訴我們。人,生出來,100%是水,離開這個世界70%還是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人類80%的疾病與水有關!同樣,光本質上是一種電磁波。我們的知覺界定了意識的邊界,世界必須透過我們的眼睛。有了光,我們能辨別方向、形體和色彩,然后是人生的體驗。
照見自己、成全別人、明心見性、皆大歡喜
作為設計師,他感悟道——照見自己、成全別人、明心見性、皆大歡喜。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今天,我們表現燈光,不僅需要提煉思想,更要用燈光語言向觀眾或聽眾展現內涵和讓你感動。美,源自于對生活的留心觀察和悉心探索。把心靈深處的感覺展現出來,照亮更有活力的意像空間。這種感覺,我想就是我所追尋的云水光中。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