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LED燈:互聯生活 正在起飛
摘要: 在常州的某大型購物中心,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實驗室”)正在開展利用LED照明進行室內高精確度的智能化控制,即定位導航試點。
只要你手機上下載了相關應用軟件,就可以在LED(半導體照明)光源定位系統指引下,找到商場的各個商鋪,同時還能了解相關打折信息。你與商鋪的互動信息還能存儲在“云”端,如果愿意,根據你的消費喜好推送的信息就會源源不斷地發給你。而在地下車庫等特殊環境中,LED光源定位相比WIFI定位的優勢更大,不僅精度大幅提高,且完全不用擔心沒信號——只要有LED燈光,就能輕松找到你的愛車。
在常州的某大型購物中心,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實驗室”)正在開展利用LED照明進行室內高精確度的智能化控制,即定位導航試點。
負責此項技術的實驗室“海歸”博士郭成是標準的“80后”,他將上述技術描述為一個軟件加一部手機,利用LED光實現互聯服務。
“半導體照明智能化控制的目的是什么?一是為用戶和生產企業節省成本,二是為用戶提供一些不可替代的功能,在產品應用和服務上進行創新。未來我們將更多考慮照明控制如何與移動互聯相融合。”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下稱“聯盟”)秘書長吳玲表示,上述這些成果的產生,歸根結底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促成的。
大膽嘗試 打造行業共性技術平臺
數年來,科技部與國資委和各地方政府合作,在不同行業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企業中建設了9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是迄今唯一依托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2年1月獲科技部批復籌建的實驗室(企業類),經過發起單位多次討論與研究,于2014年注冊為民辦非企業法人實體。“實驗室的注冊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在民辦科研機構的管理和運行模式上,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聯盟秘書長吳玲說。
渴望在全球范圍內拿到技術源的吳玲,一開始就以國際視角看待實驗室的定位,“實驗室要想獲得經費而注冊成盈利型企業或者成為某個龍頭企業的下屬研究院并不困難。”而她選擇在中關村注冊民辦非企業法人實體,是因為這個非營利的創新平臺,更符合國際創新模式,實驗室現在甚至可以為國外重點大學培養博士。在經費投入上,現在主要采用產業界“自帶干糧”聯合參與的方式,“我們要解決的是行業共性技術的問題,包括支撐市場應用的標準問題。”吳玲說。
“創辦初期,實驗室確定了三個研究方向。”實驗室“元老”郭成表示, 成果的快速產生,得益于實驗室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大膽探索,研究方向貼近產業需求。技術成果通過使用權共享、所有權轉讓、孵化等方式輻射產業。大量企業研發人員參與共性技術項目研究,實現研發與產業化的無縫銜接。今天,實驗室已經為近30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技術轉讓與服務收入超過3000萬元,無論是LED路燈智能管理系統還是即將開賣的智能穿戴新產品,都依托在這個技術平臺之上快速開花結果。
“我們的重點實驗室,既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也不完全等同于企業類的實驗室。”吳玲坦言,在沒有國家經費投入的情況下,實驗室仍然取得了很好成績,但在基礎設施投入、基礎性項目經費支持、稅收、戶口、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等方面,無法獲得與國立科研機構同等的政策待遇。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