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燈都產業版圖 識燈都價值幾何
摘要: 中國的燈飾照明產業格局,近年來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一個漩渦狀的螺旋結構:以燈都古鎮為中心,以橫欄、小欖、板芙、江門高新區、荷塘、外海、順德等地區為內環,以深圳、東莞、惠州、佛山、廣州等地區為外環,而江西、福建、湖南、安徽等地區則構成第三環,并逐步向浙江、江蘇、上海、湖北等區域擴散……
古鎮,中國燈飾之都,一座夢想之城,因以一片彈丸之地孵化培育出一個全國性燈飾產業集群而聞名于世。
中國的燈飾照明產業格局,近年來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一個漩渦狀的螺旋結構:以燈都古鎮為中心,以橫欄、小欖、板芙、江門高新區、荷塘、外海、順德等地區為內環,以深圳、東莞、惠州、佛山、廣州等地區為外環,而江西、福建、湖南、安徽等地區則構成第三環,并逐步向浙江、江蘇、上海、湖北等區域擴散……
在這一螺旋結構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盡管處于外環的外圍市場在不斷擴張延長,甚至表面上分流了一些古鎮本部地區的生產制造企業,但是作為漩渦中心的古鎮,卻并沒有因為部分企業的分流而降低了自身的旋轉動力。反而,在外環越拉越長的同時,漩渦中心的旋轉動力愈發增大、旋轉速度愈發加快,而對外部環節的凝聚力與牽引力也愈發牢固。
這其中原因何在?
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古鎮找到了一種區別于外環市場的發展模式。古鎮模式的核心內涵就是產業集群、平臺為王,即古鎮打造的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的生產基地,也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展銷平臺,而是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全球最大的燈飾產業集群及其產業配套平臺。那怎么去理解這個集群和平臺呢?如果說中國的照明燈飾產業是一棵大果樹,那么古鎮模式所孕育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配套平臺就是這棵大果樹的扎根所在,而外圍的產業區域則是這棵樹不斷成長而擴張延伸出來的樹冠樹枝。樹冠樹枝向外延伸得越寬,結出的果實越多越大,就說明樹根所在的這片沃土貢獻的養分越多。各個層級的地區從燈都這個產業根基中吸取養分,實現生存和發展,帶動中國整個燈飾照明產業快速成長蔓延,最終枝繁葉茂。同時燈飾照明產業這棵大樹的樹干和枝葉又通過吸收陽光、水分等向樹根輸送養分,進而形成一個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讓整棵大樹更加茁壯健康地成長。
古鎮的這種產業集群及其產業配套平臺型發展模式,促進了古鎮作為中國燈飾之都核心地位的進一步鞏固。近年來,古鎮周邊一些地區得以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整個照明燈飾產業處于發展黃金期,但另一方面卻是顯現出了燈都古鎮的強大輻射能力。古鎮聚集了燈飾照明行業的世界性資源,如果沒有這個資源聚集的過程,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輻射過程,前面聚集得越多,后面輻射得也才越多。這也就是為什么內地的照明產業基地總是難以成為產業中心的原因所在———每年數十上百個內地城市到古鎮招商引資,想打造照明燈飾產業基地,卻都始終無法撼動古鎮的產業中心地位。這并不意味著這些項目的投資運營方欠缺實力,而是他們延伸擴張的產業發展動力并非來自自身,而是來自漩渦中心的輻射力與牽引力。
因此,如果沒有看到古鎮的輻射能力和古鎮的輻射價值,是不能真正認識清楚古鎮的價值所在。雖然,從行政區劃分來看,古鎮只有4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7萬人。然而,從產業角度看,古鎮是中國燈飾之都,其產業版圖涵蓋了周邊城鎮、珠三角其他城市,乃至于全國所有照明燈飾企業。據統計,在古鎮范圍內的移動手機信號就高達31萬、聯通約7萬,電信5萬,總計約44萬之多。正因為古鎮的這種強大的聚集、輻射作用,所以有人說:“東莞、深圳、廣州、佛山、惠州和全國很多其他地方的GDP、稅收、就業的指標里,都應該含有古鎮的一份子,比如一個東莞的企業每年可以通過古鎮的商貿平臺接單一個億,你說這一個億的經濟總量該不該歸屬于古鎮呢?”這種全新的統計口徑也許并不符合我國現行統計制度,但是這種從產業角度定義燈都古鎮對于燈飾照明企業發展的戰略價值,卻并不失為客觀、公正、科學之道。
所以,作為中國燈飾之都,古鎮的產業版圖,不應僅僅包括古鎮,還包括整個相同產業背景下的所有產業區域和分支,這才是中國燈都產業版圖的真正內涵。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