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品牌化時代:廠商互博應轉為共存
摘要: 這場運動以雷士、歐普、三雄·極光、佛山照明、華藝照明、鉅豪、TCL照明、嘉美、西頓等眾多照明品牌的強勢崛起為結局,即使經歷時下LED浪潮的洗禮,仍未能徹底改變以往傳統照明時代的品牌格局。
2002年前后,照明行業內掀起了一股品牌打造運動,經歷10多年的沉淀,奠定了照明行業今天的品牌格局。這場運動以雷士、歐普、三雄·極光、佛山照明、華藝照明、鉅豪、TCL照明、嘉美、西頓等眾多照明品牌的強勢崛起為結局,即使經歷時下LED浪潮的洗禮,仍未能徹底改變以往傳統照明時代的品牌格局。
十年前的行業,信息比較閉塞、物流和交通也沒有現在發達,大部分照明品牌都是通過運營中心(總代理)模式,在省級城市和直轄市發展運營商,把廠家的產品通過運營商批發下去。如此一來,運營商成了當地的諸侯,也成了照明品牌渠道的咽喉。在那場品牌運動中,燈飾企業僅有寶輝、金達等少數幾家進行了專賣店模式的探索,但由于燈飾產品的特性,并沒有完全形成強勢的行業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局限:
首先,燈飾產品依賴于設計創新,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甚至有的一個月就全部更換一次款式,這就不利于專賣店備庫存,所謂的一些經典款式,也不過是個別的產品。
其次,燈飾產品屬于藝術品,貨值比較高。照明產品的單價比較低,便宜的球泡、燈管不過幾塊、十幾塊,好點的幾十塊。而燈飾則基本都是幾百元、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套。商家經常每盞燈定三套,一套樣板,兩套備貨,與照明行業,動輒幾百套、甚至近萬套的庫存,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第三,燈飾產品的消費群體還沒有能夠全民普及,還有很多家庭、公共場合僅僅使用一些基礎照明產品,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設計任何燈飾產品。
第四,設計師對于燈飾產品的了解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把產品設計到圖紙里邊。只有個別燈飾品牌比如馬斯登、寶輝等打進了設計師的隱形渠道,其他燈飾企業和設計師之間基本上是隔離的。
第五,燈飾專賣店開設的成本高昂,如果僅僅在30多個省級城市開設專賣店,燈飾產品的利潤無法支撐專賣店系統的成本。這就是為何像金達這樣的知名品牌都會為了訂單不惜繞過當地代理商直接跟工程客戶交易。
10多年之后的今天,市場消費能力大大提升,燈飾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基本上每個縣城都開始有燈飾產品出現,在地級市甚至出現了結合家居照明、商業照明和燈飾產品的復合店模式,面積基本都在500-2000平方米,甚至有的經營面積累計超過了10000平方米。這就使得由過去的30多個省級代理商轉變為337個地市代理商,市場規模擴容了10多倍,燈飾產品的銷售額也相應地會出現增長。打個比方,過去每個專賣店每年賣100萬元,30多個專賣店累計也才銷售3000萬元,現在如果每個專賣店銷售100萬元,就變成了33700萬元,完全可以承載起一個全國知名的燈飾品牌,也完全可以支撐得了專賣店系統所需要的費用。
隨著交通和信息傳播的日益發達,燈飾行業的品牌化時代即將到來,因此,廠商互博應轉化為廠商利益共同體,經銷商的專賣店可用于滿足消費者的常規需求,而大型旗艦店則充當區域中心點,吸引專賣店經銷商將別墅、酒店等高端工程導入其中,進而讓客戶資源變現,再返利進行利益分配,進而形成良性循環,鞏固廠商利益共同體,迎接燈飾品牌時代的到來!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