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測生活中LED燈的藍光?
摘要: LED燈是繼白熾燈、日光燈以及節能燈之后的一種新型光源,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但很多人對它的發光原理與光譜特性不了解,難免會擔心它發出的光會不會損害眼睛。
對LED燈光譜的實際測量
下圖是不同型號的白光LED的光譜實測曲線,我們可以看到400nm到500nm之間的“藍光”有一個很強的峰。

這說明看上去發白光的LED,但實際上它的光譜里確實含有很強的藍光成分。
藍光對視網膜的影響
那么,既然藍光是白光LED的“母親”,那么眼睛對藍光的感受又是什么樣的呢?
人的眼睛中用來接收光的組織叫做視網膜,如果光源中的400–500 nm藍光波段亮度過高,眼睛長時間直視光源后可能引起視網膜的光化學損傷。這種損傷主要分為兩類:藍光直接與視覺感光細胞中的視覺色素反應所產生的損傷,以及藍光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中的脂褐素反應所引發的損傷。這些光化學反應都會產生大量具有細胞毒性的自由基,破壞視網膜細胞正常生長與工作。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考慮藍光的危害性。人的眼睛為什么不能接受藍光LED發出的“過量藍光”呢?因為人類是在太陽系里進化出來的,根據黑體輻射的維恩位移定律,我們可以通過太陽表面的溫度,計算出太陽光的中心波長在550納米左右,而藍光LED中心波長是465nm,偏離了太陽光的中心波長,所以從進化論角度來說,我們人類的眼睛不能接受“過量”藍光。
生活中LED藍光過量的檢測標準
一般來說,正規廠家經過國家質檢上市的產品,不會存在藍光過量的隱患。 但有一些LED燈的生產商并不注意控制藍光的強度,他們所生產的LED燈具中藍光是“過量”的,對眼睛存在藍光輻射損害。
生活中,可以發出藍光的光源有很多——浴霸、平板顯示器、LED霓虹燈、熒光燈、液晶顯示器、ipad、大屏手機等都有背景光源,它們都含有短波藍光。如果藍光是“過量”的,都會影響視網膜,所以應避免用眼睛直視光源,并且要注意使用時間,每隔20-30分鐘閉目休息一會兒。
如果你擔心購買的LED燈或者其他電器存在“藍光過量”的問題,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20145-2006 / CIE S 009/ E:2002 (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來判斷LED燈的藍光是不是過量——該標準給出了藍光在特定的空間角度下的光通量的上限。(具體標準的內容蝌蚪君就不再這里詳細列舉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查閱。)
可是,對于市場上售賣的LED燈,如何判斷LED藍光過量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比如下圖這款LED燈,從它公布的“電壓與頻率”是無法推算藍光是否過量,因為電壓與頻率是電學指標,而藍光是一種光學指標。而它所宣稱的“光通量”是一個光學指標,但僅僅是白光的總的光通量,而不是藍光的光通量,所以一般消費者是很難判斷這款燈是不是藍光過量的。

本著愛眼護眼的角度,建議大家在購買LED燈的時候選擇藍光強度低的燈具。有條件的人可以拿光譜儀測一下LED燈發出的光的光譜——如果這款LED燈發出的藍光的強度比太陽光中的藍光強很多,那千萬不要購買。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