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設計大師周鍊:隱秘的天才
摘要: 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國際頂尖的照明設計大師,他并不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也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的采訪,一直隱秘在幕后,業界甚至用“傳說中的周鍊大師”來形容他。在此次阿拉丁新聞中心的采訪中,周鍊先生用簡單樸實的語言,傳遞了他深邃的智慧和強大的人格力量。
在BPI的五大事業拐點
周鍊先生的照明設計生涯是從BPI開始的。
“我那時不懂照明是什么,也不懂照明設計,反正就這樣開始了。”周鍊先生回憶當年進入BPI時如是說。1978年9月,周鍊先生從臺灣回到美國,在同學戴安娜的介紹下,進入了BPI幫忙畫圖,當時BPI的創辦人馬上注意了周鍊先生,或許看到了周鍊先生異于常人的想法和出眾的才華,創辦人以高薪將其留下。
周鍊先生從1978年加入BPI進入照明設計行業,當時其女兒剛出生,于是暗自下了一個決定:以后要把常常換工作的心態改變。就這樣,周鍊先生一做就是37年,再沒有換過工作。
1982年,周鍊先生升為了照明設計工作室主管,這一角色的改變又讓他思考:“專業技術知識確實更進一步提升了,但我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拿這些東西服務大家。這是一個思維的轉變。”
過了四年,1986年周鍊先生又很快升為BPI的設計總監和合伙人。這在當時競爭激烈的美國設計環境里,是非常少有的事情。對此,周鍊先生表示:“他們認可的是我做人的態度和設計的態度,我認為態度要比方法重要。”
2000年,周鍊先生接任BPI的總裁職位,把BPI發展壯大,并于2003年在中國成立分公司。他表示這時期更多的是想著如何把公司的設計在照明市場里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怎樣求得商機的一個平衡。
“但我做的最大的改變是,2012年開始不做BPI總裁。”周鍊先生把這個決定稱之為最大的改變,并坦言退出總裁后,輕松了很多,不用受公司事務的束縛,可以出來作一些交流,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更大的環境,更多的人。“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改變了接觸的面。”
周鍊老師
照明設計:以人為本 天人合一
38 年,做了4000 多個項目,談到這一點,周鍊先生用“幸運”兩個字來概括,“設計這件事是我唯一的重點,不需要顧慮什么,思路會變得很單純,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正面的影響。”
對于照明設計的理解,他表示:“對于我個人來說,要盡量追求十足,樹立社會的正面,摒棄不好的念頭。我對照明設計成熟的理解是不單單指設計本身,還是對人類心理跟人格的重視,把更多的人作為設計思維的中心點,以這個為出發點,長期塑造著設計思路和意識。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人,對事情,對設計,別人都能體會到。我做照明設計更是為了肯定人的根本。”
他認為做設計跟做人是同一個概念,做人不要畫蛇添足,也不要只為表面而做;他還強調:“照明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天人合一’,要尊重自然,又要對人有最大化的幫助;要成全大家,又要大家來成全我;要中庸,不要妥協。我想這跟佛家都是同一個概念,這是我們中國人待人的一些思維。所以說,照明設計,難不難,難,像做人一樣難。”
對于照明設計的方法,他談到,照明設計不是純藝術,是一種有創造及實用性的設計,用設計來處理好光與各方的關系,最終創作出適合人類照明的光環境。經常碰到一個設計問題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好空間,比如空間的大小,環境以及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當時當下去尋找這些關系的平衡點和突破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會變化很大,心理條件跟環境條件最終不斷會形成一個新的平衡,照明是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但設計中最根本的一個觀念是對人好,照明設計的手法和方式都是要對人好,都有要自己成熟的想法。
周鍊先生還談及了做設計的一些感觸,他提到,做設計是在傳承中不斷突破和改進,這種改進是內心應有的一種挑戰。設計往前走的話,就是水平的文化厚度,不是刻意求變化而變化的一種進步。對于我來說,我會做到兩點:第一點,我不會去抄襲別人;第二點,我不會抄襲自己。
關于如何平衡設計的藝術性和商業性,他指出,照明設計公司一定會有其商業性,這種商業性是管理與盈利,管理創意性各個部分的設計,它不是通俗的,是有藝術性的。“所謂的商業性藝術,于我而言就是對著人的需求和商業上的需求與自己的設計結合一起思考,看可不可以交集出一個新的概念。其實不是說設計要有商業性,但是真正的設計,是要符合商業特性,才能生存。”
在國際新聞歷史博物館展出的911 WTC塔頂部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