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以電子行業為主的企業批量關停 背后的轉型陣痛
摘要: 以電子行業為主的企業批量關停,官方否認出現第二輪“倒閉潮”,多舉措推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加工制造業讓東莞市有了“世界工廠”的稱號。但近一年來,“熄火”、“衰落”和“危機”成為外界加在東莞身上的標簽。
“打工者就像流通不出去的貨幣”
在任遠的心目中,如今的東莞已經徹底變了。
十年前,任遠剛來到東莞時,到處都是工廠,走在東莞的街道,就像他老家的廟會,處處人山人海,路邊叫賣的小商販絡繹不絕。
如今的東莞則異常冷清。工廠旁邊的街上,冷冷清清,人變得越來越少。
位于東莞市南邊的諾基亞廠區,有一座星級酒店。酒店服務員說,放在以前,多數來諾基亞談業務的人都選擇住這里,那時房費一晚400多元,還總是客滿。
今年4月諾基亞關閉東莞的工廠后,這家賓館的生意開始低迷,如今帶有客廳的套房,一晚上也只有200元。
一些工業園區原來曾是鎮村依賴的“經濟收入”,現在這些工業園區中“廠房招租”的廣告隨處可見。從一些廠房外看進去,里面的設施陳舊不堪。
今年28歲的劉強10年前從技校畢業后就來到東莞打工,最開始三年在一家電容器工廠工作,后來經人介紹,2007年來到金寶電子廠,并在這里結婚生子。
劉強的老家在湖南寧鄉縣,像他這么大的年輕人多數都在外地打工。
但東莞金寶電子廠關閉鳳凰廠區,讓他猝不及防地面臨抉擇,是現在回老家,還是繼續在東莞找工作?
劉強說,他現在只會做打印機,但是現在同類的工廠大都飽和,像金寶電子廠這樣的大廠都拆走了生產線,其他小廠也不會有空職位招人。他只能降低自己的工資待遇,去找新工作。
劉強感覺,人就像貨幣一樣,突然流通不出去了,工作沒有保障,讓他非常迷茫。
東莞寮步鎮萬榮工業區聚集著很多電子廠。11月3日,來自四川涼山州的100多名年輕人正在離廠返家。11月20日是彝族的新年,他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返鄉,過完新年再回到東莞上班。
他們工作的工廠也是一家生產手機外殼的廠,工資算上加班費每月有3000元。
90后的彝族人博利說,一年他能存兩三萬元,這比在老家大涼山要強多了。“剛從山里出來打工,第一年來了想回去,第二年來了不想回去了,不知回去能干啥。”
對于周圍電子廠紛紛倒閉,博利也感到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工廠能堅持多久,也不知道這次回鄉后,回到東莞是否還有工作等著他。
博利說,他現在還不想考慮那么多,他打算以后攢夠了錢,回到老家發展養殖業,現在最缺的就是資金。
“機器換人”和“騰籠換鳥”
任遠所感受到的東莞冷清的變化并非今年出現。自2009年以來,原來農民工爆滿的東莞長安、虎門、厚街等鄉鎮開始出現“用工荒”。
在一些私下場合,有東莞的官員認為,隨著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土地價格上漲等因素,“世界工廠”東莞與其他地區相比,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東莞市長袁寶成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其他城市數倍于東莞的土地資源優勢,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和自貿區的“磁吸效應”,制造訂單的“去中國化”趨勢等,都將是東莞“成長的煩惱”。
袁寶成坦言,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減,東莞早期在“孔雀東南飛”背景下形成的勞動力“洼地”效應已全面消退,“求工難”已演變為“招工難”,而且與周邊中心城市相比,非但沒有人才引進的成本優勢,反倒會因為城市配套不完善、人文環境不理想等加重成本。
據報道,面對現實的困境,東莞官方開始大力度推進“機器換人”運動。
按相關報道,市政府設立了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從2014年起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最高補貼比例可達設備總額的15%。
據東莞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東莞推廣“機器換人”之舉,不僅可以緩解東莞制造業企業用工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加快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轉變,促使就業人員素質明顯提升,推動東莞整個城市的升級。
“有退有留是東莞制造業升級的策略,東莞有將近30萬家中小企業,不可能每一家都進行機器改造,這是不現實的,一定會有一批企業退出。”有學者這樣分析東莞工廠倒閉現象。
東莞另一項大的舉措是“騰籠換鳥”,讓企業轉型升級。
東莞一位官員稱,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一直是以外貿加工型經濟為主,也以此奠定“世界加工廠”地位,但東莞這些企業多數屬于代工生產或者貼牌生產,自主品牌并不多,高附加值和豐厚利潤都被品牌商拿走,剩下的就是代工廠微薄的人工利潤。所謂的“騰籠換鳥”,即是把現有的傳統制造業從目前的產業基地“轉移出去”,再把“先進生產力”轉移進來,以達到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目的。
東莞市某玻璃鏡片生產公司的老板張杰(化名)算是一個成功的轉型者。
他三年前在東莞生產石膏板。張杰說,自己的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但隨著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他的企業開始走下坡路。他想到了轉型。
他了解到激光鏡片目前屬于一個冷門,很少有企業生產,但這個鏡片用途廣泛。于是他從高校引進6名博士,開始研發自己的激光鏡片。
“我現在一年的利潤,就比我以前做石膏板全部的利潤都多。”
新常態下的東莞
有媒體將近期東莞市制造業接二連三倒閉稱之為第二波“倒閉潮”。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年倚重外貿出口的東莞市制造業遭遇寒流。據媒體報道,當年,東莞3500多家玩具廠只剩數百家,形成東莞企業第一波“倒閉潮”。
“千萬別再給東莞貼標簽了。”一位東莞市官員稱,一年前東莞被貼上“性都”標簽,提起東莞人們就會聯想到“莞式服務”。事實上,東莞的核心還是制造業,服務業只是制造業繁榮之下的“附產品”。
這位官員向記者再三強調,應理性看待東莞這輪工廠倒閉問題。
他說,最近一段時間東莞市工廠倒閉與2009年前后的“倒閉潮”不同,這批企業倒閉是市場在優勝劣汰,也是東莞市6年來一直“騰籠換鳥”,產業轉型升級進入深水區的結果。
這位要求匿名的官員稱,一方面有企業倒閉,但另一方面東莞新成立的企業也不少。除了國內知名企業在東莞建廠外,還有很多新興高科技公司在東莞注冊。
“關鍵還要看東莞的經濟是否在倒退。”這位官員表示,近6年來,東莞有5年是“個位數增長”,甚至有4年未完成年初定的GDP增速目標,但總體經濟還是平穩增長。
他說,應看到東莞市的年GDP總量已超過5000億元,要再像以前那樣兩位數增長,“這是不現實的。”
今年10月28日,東莞市長袁寶成會見23家海內外媒體。袁寶成表示,2015年東莞關停外遷的企業243家,涉及合同金額為3.3億美元,東莞新增外資項目698個,涉及合同利用外資金額為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7.7%。這個數據表明,東莞外資企業有倒閉和遷移的情況,但新增外資企業和項目也在不斷增加,東莞經濟發展處于一個穩定增長的情況。
此前,袁寶成也曾公開表示,近期外界關注的倒閉企業大都是智能手機或其生產手機部件的生產商,這屬于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并不能說明制造業整體遭遇了危機。
對于東莞市的經濟增速問題,袁寶成定性為“東莞經濟新常態”。
袁寶成說,東莞正逐步從高速增長切換為追求更有質量、效益和后勁的中高速新擋位,“這個過程與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期、轉型升級陣痛期等交叉疊加”。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已經無法再持續,而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速增長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新目標。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