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照明巨頭歐司朗(OSRAM)分拆出售照明資產,吸引著國內LED上市公司爭相競購。
據某業內人士介紹,國內LED企業木林森、德豪潤達、飛樂音響和同方股份等5家企業,正忙著在歐洲洽談收購歐司朗事宜。就此,記者對其中幾家公司進行了采訪。
12月18日,德豪潤達公司董秘鄧飛回應記者時,顯得頗為謹慎,“我們簽署了保密協議,一切以公告為準”。
與德豪潤達遮遮掩掩不同,木林森則顯得十分直率。業內人士指出,木林森參與競購歐司朗資產業務,預期在2016年第二季度前后會有結果。木林森執行總經理林紀良此前曾回應稱,“我們希望(是這樣),能夠盡快落地,這樣大家就有充裕的時間做下一步的工作。”
德豪潤達志在必得?
全球LED產業正在遭遇艱難的轉型,包括歐司朗在內的跨國巨頭們,紛紛加速瘦身,剝離傳統照明業務,以適應未來行業發展。歐司朗此次分拆主要包含CLB(傳統照明及鎮流器)、LLS(LED燈及系統)兩個部分。
早在今年8月,德豪潤達籌劃重大資產及股權收購事項稱,正在與國家級產業基金合作共同收購境外某照明企業資產,已進入實質性洽談階段。
然而長達兩個月過后,依然未見進展公布,深交所發出問詢函。11月11日,德豪潤達披露收購此項境外資產的進展,“停牌期間,公司與投資銀行及資產出售方,繼續就相關事項以郵件或電話會議等方式繼續協商,并基本擬定了商務談判的后續日程”。
德豪潤達表示,在停牌期間,該公司與一家國際知名投行簽署了委托協議,并與資產出售方簽署了保密協議,同時買賣雙方在香港以及出售方所在國舉行了現場會議。
德豪潤達宣稱,該公司預計將于12月月末之前,完成非約束性報價函,并向資產出售方正式提交,“由于資產出售方亦是一家境外上市公司,截至目前,除保密協議外,雙方尚未就資產出售事宜簽署任何書面協議,雙方最終能否達成協議尚存在不確定性”。
據媒體援引業內人士的說法稱,德豪潤達競購的境外照明企業資產可能為歐司朗分拆的通用照明等資產。
公開資料顯示,歐司朗是德國上市公司,據中國投資銀行預估,此次其剝離的CLB和LLS兩大部分總值約為7.2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49.2億元)。不過分析師也曾表示,包括債務在內,歐司朗燈具業務價值高達10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68.93億元)。
而德豪潤達稱,此次收購預計涉及金額在40億-60億元人民幣之間,與上述銀行及分析師預估的歐司朗剝離業務的價值相近。
對此,12月18日,德豪潤達董秘鄧飛回應記者時,支支吾吾,口風頗緊,顯得十分謹慎,“這個在我們的公告里都有……這是…我們也沒有說是歐司朗,也沒有特別的進展,如果真的有實質性的進展,會及時公告。”
涉及保密協議,鄧飛的回應也在情理之中,他向記者強調,“我們在任何場合中都沒有說(此次收購)與歐司朗有關,就此海外資產大家都是在猜測,(這件事)會有不同的影響,我們不想給各方帶來困擾”。
德豪潤達本身就是從小家電海外銷售起家的,所以在海外業務拓展以及銷售方面做得不錯,“早兩年公司在德國和美國都做了品牌,現在都是海外布局。”鄧飛稱。
德豪潤達有著豐富的海外市場經驗,近年來海外營收規模不斷擴大,其年報顯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來自國外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2.50億元、23.92億元和12.85億元,分別占當期主營收入的39.93%、57.57%和62.58%。
木林森:預計明年二季度揭曉
與德豪潤達遮遮掩掩不同,木林森、飛樂音響等企業則顯得較為高調,紛紛宣稱競購歐司朗的照明業務資產,使得這場“爭奪戰”火藥味十足。
業內人士指,木林森參與競購歐司朗資產業務,預期在2016年第二季前后會有結果。11月17日,木林森執行總經理林紀良回應記者稱,“我們希望(是這樣),能夠盡快落地,這樣大家就有充裕的時間做下一步的工作。”
木林森是國內第二大LED制造巨頭,于今年2月成功IPO,截至12月18日收盤,其市值達176億元。木林森的主要產品是LampLED、SMDLED、Display和LED應用等,其SMDLED業務占據營收的半數以上。
其2015年上半年報顯示,SMDLED業務收入達到11.25億元,占據總營收的56.24%。此外,LampLED業務達4.96億元,占總營收的24.77%。
木林森被譽為是“LED之狼”,在LED行業頹勢的環境下,依然繼續擴充產能,同時推出低價策略,被業界稱為“價格屠夫”。在海外市場上,搶占印度、北美等照明商機。
林紀良近年來成功為木林森開拓了海外市場,深得董事長孫清煥信任。對于與歐司朗商談的情況如何,林紀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因為雙方簽署了保密協議,目前暫時還不方便透露。
不過林紀良表示,雙方互動還比較好,比較密切,“主要還是配合歐司朗定時間表,并不是我們來定這個時間表,我們在配合它。”
歐司朗擁有良好的品牌及技術隊伍,但在2012年后,室內照明如LED燈泡及燈管迅速增加,使歐司朗難以適應目前短暫的LED照明產品生命周期,長此以往,導致這位龐然大物成本過高,由此不得不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