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中國農科院博士、遼寧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北京農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旭以“中國本土化植物工廠的商業模式及可行性討論”為主題,對于植物工廠的可行性與廣大關心的行業人士做了分享。
以下是實錄: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中國本土化植物工廠商業模式及其可行性的分析》。我主要從成本與利潤為基礎的植物工廠商業整體運營模型所依存的可行性的發展角度,著手來講。
我所有的數據來源于這家公司——北京農眾物聯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圖1)目前有面積2.6萬平方米位居世界首位,超過美國最大的植物工廠。這是我的實驗室,位于北京平谷馬坊工業園區。截止目前,已經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星火計劃、自主知識產權188項,是國內首套,也是唯一一套標準化植物工廠體系化的備案企業。
在分析商業模式之前,我先簡單復述一下目前對植物工廠的誤區。植物工廠造價很高嗎?植物工廠運營成本很高嗎?為什么科技化程度那么高?為什么種類那么少?為什么規模如此小?為什么產品如此貴,為什么受眾群體如此少?
反過來想想,飛機造價高不高?輪船造價高不高?衛星造價高不高?植物工廠造價高嗎?沒有人用,造價當然高了。為什么運營這么高?用原子彈轟蚊子,成本高不高?為什么科技化程度高?蘋果手機智能化程度高不高?難道富士康員工都是碩士、高級技能都是博士、院士嗎?不是的。為什么種類少?現在曾經上過餐桌的蔬菜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個,現在植物工廠里面能看到的有幾個種類的蔬菜?為什么規模小?定位錯誤了,規模自然就大不了。為什么產品貴?說西方國家造出來的植物工廠,一棵生菜需要賣80元、120元。運營成本這么高,均攤成本這么高,如果產品不賣高價的話,就只能是賠本了。
綜合來看,植物工廠的商業模式應該定位在哪幾個功能呢?我們要通過幾個特征綜合分析一下。
第一個特征,來源于植物的特征。植物工廠永遠逃脫不了的是“植物”兩個字。現在的植物有數十萬種,我們熟知的就有數萬種。目前植物工廠栽培的種類雙手都可以數得過來。
第二個特征,植物工廠是用耦合技術,整體的環境控制,上天入地下海的要素,它代表了與傳統農業耕種不同的地方,就是植物工廠能夠做到的綜合性管控。
第三個特征是來源于概念,植物工廠不是工廠植物,而是用于生產植物的工廠,并不是什么量大就種什么,產品是由工廠自主化決定,這才是商業模式的核心。
第四個特征是市場決定,市場就是有需求的特征,重點在于需而不是供,逐漸發展的市場需求已經形成逐漸的差異化。差異化就形成了供應和控導,控導就是市場的反映,已經商業模式必須要考量市場。
第五個特征是來源于工廠特性,工廠是用生產的大型建筑,是人定勝天的創新型制造廠,所以植物工廠應該定義為植物的制造。植物工廠的真正特征是植物工廠在農業生產中的定位,如果把植物工廠定位為大田作物、常規傳統作物,甚至跟農民去拼價格的這種定位,其實植物工廠已經不戰而敗。
它的商品模式又是什么?九個字:凡是皆有度,過猶不及。植物工廠的商業模式并不是利用生物科學、建筑工程、環境控制、機械傳導、材料科學、設施園藝、計算機等等一系列復雜的高科技把植物工廠造出來,這沒意義,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它活下去。沒有經濟的架構,它就不能夠形成一個商業模式。在傳統上,幾千年以來,中國設計了一個過則溢,淺則缺,適度才能生存的原則,其實就是兩個字:耦合。怎么使共同體參數,包括投入、產出、運營的成本與效益達成一個正比,使植物工廠真正有存在的價值,才是商業模式唯一的發展前景。
在2013年建設2.6萬平方米的超級植物工廠,我用這個植物工廠成為最大的實驗室,進行我為期一年的實驗過程,現在為大家展示精準數據。有很多的植物工廠種植的是生菜,我的植物工廠應該回避,第一就是不與大宗農產品競爭,需要發揮的是其特征優勢。針對的是都市現代農業中服務都市特意化、高附加值、差異化的特需農業產品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