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圖4中,這兩組數據我都做過,最開始我種過生菜,現在種的是冰菜。植物工廠無論種植的是什么蔬菜,前期建設成本差不多,其實綜合性運營成本也差不多。但是其品種售價,一個是1-3元,一個是20-30元,種植什么價值更高,這是我們2015年計算出來的數據。這組數據,它的建設成本雖然差了一千多塊錢,但是最終在市場上的售價卻差了整整幾十倍,雖然說利潤率并沒有太大的增加,但是利潤額在無休止的增長。這是植物工廠測出來的,這是種類上給植物工廠帶來的商業模式。
其次,要給大家拿出一個精準化數據,植物工廠首先應該做到拒絕高大上,在匹配、適度、規模上下工夫,不應該無休止的追求科技制高點,不要拿來主義,差異化適度管理才能最大化降低成本,使利潤達到最大化。運營數據顯示,飽和濕度可以下降1到5%的時候,綜合成本,雖然產量降低1%-2%,但是綜合運營成本經過2015年經過的運營化測算,它降低了5%-10%。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經過2015年2.6萬平方米的標準化運營,真正的運營參數數據顯示,綜合飽和參數下降2%-3%時為性價比比較高的比值,雖然產出率下降越為2%-4%,但綜合均成本卻下降8%-14%,說明技術參數雖高但對綜合運營來講,適度降低技術制導參數既經濟又實惠,最終使利潤呈現最大化。(如圖5所示)
如圖6所示,這組數據是2015年體現出來的數據,如果說我們種植蔬菜的過程中,非要用大金、海爾、美的五匹空調來種植,它就是消耗能源。社會并不會根據我們植物工廠的需求來調整,這樣我們必須要因為某種設備而達到一種合理化匹配標準,最終使其成為一個耦合狀態。一個30×20的配電冰柜,如果僅供28架值或者是25架值,或者是高于22架值,綜合能耗的時候,它的折現值最終使它運營的均成本不匹配。要么大馬拉小車,要么小馬拉大車。包括我們的廠區面積究竟該多大,架子層數應該是多少層?架子層數高固然是好,但是需要機器人或者是更多的維護成本,成本固然也高。我們在測算四五六組數據的當中,得出最佳答案是4到5層,在4.5米左右的高度,是既經濟又實惠的。針對運營數據顯示,植物工廠內根據不同環境、不同栽培品種、不同運營參數等綜合高效匹配設施設備及栽培空間時,會造成均成本的大幅度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