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有四十年了,香港西區(qū)一家牛排餐廳門口懸掛的巨型霓虹奶牛招牌一直是當(dāng)?shù)厣鐓^(qū)的標志。
它一度是街頭問路的指示牌,提醒路人從哪兒該下車,又在哪兒該左轉(zhuǎn)。這個近 10 英尺長、8 英尺高的牛形招牌在街道里閃閃發(fā)光,你沒有理由看不見。
森美餐廳的經(jīng)理葉鳳儀說,這頭牛估計是頭安格斯牛。這個招牌是她爸爸、餐廳的創(chuàng)始人葉聯(lián)在 1978 年設(shè)計的。盡管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 84 歲了,但仍然站在收銀臺后面工作。
但這個招牌的制作者覺得長腿牛會好看些,于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頭長腿、藍白勾邊、肚子上寫著“森美餐廳有限公司(Sammy’s Kitchen Ltd.)”——英文用綠色,中文用紅色——的安格斯牛就這么誕生了。
但在 2011 年,香港屋宇署認為這個招牌不安全,于是下令拆除。在一場無果的“保衛(wèi)戰(zhàn)”后,這個招牌終于在今年八月被拆了下來。
“感覺好似少了什么,”葉鳳儀說,“整條街空蕩蕩的。”
像上圖中那樣的香港傳統(tǒng)霓虹燈招牌,已經(jīng)被 LED燈招牌給比下去了。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從二十世紀中葉起,無數(shù)穿插著閃爍霓虹燈的大樓,與維多利亞港和那條由林立高樓組成的天際線一起,定義了香港的城市景觀。
M+博物館的設(shè)計與建筑策展人陳伯康說:
“當(dāng)你一想到香港和它的視覺文化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霓虹招牌。”這家博物館現(xiàn)在正在網(wǎng)上征集香港霓虹招牌的照片,還收集了一些退了休的招牌,比如上面說到的這頭霓虹牛。
陳伯康說,在王家衛(wèi)的電影(比如《花樣年華》和《重慶森林》)里,浸沒在幢幢的霓虹燈下的香港得以永存。
“如果他所呈現(xiàn)的香港在公眾印象中有著強烈記憶——至少我這么認為——那你就無法把香港從這團融融霓光中抽離。”
然而香港的霓虹街市卻在日漸黯淡。
在香港油麻地,傳統(tǒng)霓虹招牌和 LED招牌相錯混雜。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