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字體一統天下前,制作霓虹招牌都是先由大書法家把中文字樣寫下來,然后招牌制作師傅再照著做。
66 歲的馮兆華說,自己是字體勾邊冠軍。他的辦公室里至今沒有電腦,最先進的設備是一臺電視機。
他身穿一件黑絲唐裝,啜了一口紅茶說,他的工作包括花時間學習字形、理解字的結構,并設法滿足具體行業的要求。他說: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不同的字體喜好。
比如餐廳和酒店喜歡看起來敦實可信的字體,而像理發店、夜店和卡拉 OK 這些比較藝術化的行業則青睞那些看起來飄逸,給人浪漫、放松之感的字體。”
霓虹招牌制作還發展出了具體的象征樣式。比如每個香港人都知道的典當行標志,上面有一個銜著一枚銅錢的蝙蝠。在中文里“蝠”的發音和“福”相同,而銅錢代表著財富。
作為媒介,霓虹燈所代表的意義隨著時間一直在變。當 1920 年代霓虹燈最初風靡香港,它曾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象征。
香港中心區的一塊霓虹招牌。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然而到了 1960-1970 年代,當一些社區塞滿了像時代廣場那么大的霓虹招牌時,就算不讓人頭疼,也顯得很俗艷。到了 1980 年代,人們則常把霓虹招牌與城市墮落和紅燈區聯系起來。
今天,隨著這些招牌越來越少,它們又變成了復古別致的藝術品和借以憑吊的舊物。收藏家和博物館把它們當作民間藝術來收藏,而一些當代藝術家則把霓虹運用到了創作中。
M+ 博物館的陳伯康說,這些招牌應該在原地保存,讓它們繼續懸掛在香港街頭上空。但他的博物館為了搶救幾塊原本要扔到垃圾堆里的招牌,把它們收到了館里。M+ 現在還沒有自己的場地,要到 2019 年館舍落成后才能公開展覽。
其實對于在乎的人來說,這個城市里還是保存了很多手工制作的霓虹招牌,只不過本地居民沒有注意到罷了。他說:
通常只有通過外地人的眼睛,才能發現其中的美。
然而這些招牌制作師傅對藝術“虛飾”一點兒也不在乎,當他們的作品遍布全城時,藝術根本就不是重點。
“當時對招牌制作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能在滿街蕓蕓招牌中立馬抓住人的眼球,”胡智啟說。“那就是行業標準。”
而現在大多數的霓虹招牌都是些精品店、酒吧和餐廳的室內裝飾招牌。
這些作品也許很可愛,有的甚至可以成為藝術,但它們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而像胡智啟和劉穩做的霓虹招牌,曾經就在這座有七百萬人的城市里出現過。
“當外國人來到香港,被狹窄街道里密布的霓虹招牌景象震撼時,讓我們這些師傅十分自豪,”劉穩說。
“我們曾經如此賣力地為香港工作,(香港的繁榮)里面有我們的一份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