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召開了“LED在博物館、美術館的應用現狀與前景研究”研發工作會。會議邀請了專家、學者40余人,就LED在博物館、美術館的應用現狀與前景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前期研究成果綜述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艾晶匯報了課題前期工作與研發工作的進程。一是大數據調研采集工作,分別從博物館、美術館展陳照明,設計師和照明企業三個方面采集大數據。二是對全國范圍的博物館、美術館抽樣測試與訪談結合的實地調研。三是在實驗室模擬博物館與美術館照明環境的比對測試。上述工作基本結束,正在整理后續出版工作。
課題組調研了全國58家單位,其中博物館43家、美術館15家,覆蓋全國14個省市和地區。調研問題主要表現在:領導層普遍對LED缺乏認識,更談不上合理利用的問題。在LED的應用現狀調研中,博物館方對照明設備的日常維護與運營方面缺少資金維護,輕視現象突出,對光危害、光污染、眩光等用光科學普遍存在意識薄弱問題。二是社會上缺少專業領域的照明設計師,而現有展陳設計師又對LED光源不夠了解。由于國內缺乏LED核心技術與領軍品牌,讓許多外國品牌占據了優勢。調研中我們已經發現,很多博物館買不到可替換的傳統光源,市場上LED產品良莠不齊使大家無從選擇,替代品與傳統光源不一致現象突出,另外,當前博物館照明規范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國內又缺少對此類問題的研究,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備受關注。
認可宏觀研究方向
與會專家們認為,LED作為最先進光源,在實際應用中,對今后博物館、美術館展陳工作與布展都會產生重大影響。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程旭、展覽部副主任索經令認為:課題對全國博物館、美術館覆蓋式的調研,對傳統光源與LED光源進行的比對實驗,對未來行業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他們還認為,課題在研究方式與方法上較全面,不論從人員構成上的由科研院所、企業技術人員和博物館人共同參與的跨界研究團隊組合模式,還是從LED的應用實際出發,將研究又回歸到應用中去研發“照明與展柜一體化設計”的思路,都可謂是創新之舉。
技術是手段服務目標是方向
中央美術館學院照明所所長牟宏毅認為:課題需要關注一些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夠完善課題研究的整體性,要多關注人對藝術的層面需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設計處處長李躍進表示,課題前期工作調研嚴謹,是按博物館分類、陳列分類、展品分類、展柜分類進行的詳盡的數據采集工作,但在研究方向上要明確,在科學用光方面,還要考慮陳列空間的藝術氛圍,要拓展研究到技術之外藝術的層面,要體現為人服務、為人的精神層面服務,最后落腳到為人的服務的方向上。在運營方面,除了要正確地引導大家認識LED光源,還要對博物館、美術館的運營方面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像燈具的控制,如何更好地發揮其人性化管理,應當納入研發計劃,這些都對今后的行業發展有價值。
北京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崔學諳認為,博物館有很多美的東西,都與光有關,尤其那些文史類、歷史類、藝術類的展覽,在用光上要能體現出詩意才有味道,我們很多唐詩都與光有關,意境也是通過光來體現。技術畢竟是一種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目的是讓我們的陳列展覽更有看頭,更有感染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觀眾才能感受到美的形式。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宋向光強調,課題研究不僅要關注技術,也要關注藝術的東西,要能體現展品的表情才能更具吸引力,要圍繞展覽的效果與目的服務,才是用光設計的正確研究思路。
安全設計是前提
崔學諳認為,博物館、美術館第一位的事是要保護展品,LED光源首先也要強調它的安全。新東西好不好,是利是弊,需要很長的時間驗證,但在文物保護上,用光要關注它的紅外線與紫外線含量,還有LED可見光是否對文物有影響,比較各種光源損害時長等問題都要進行研究。另外,磁性材料是否安全,磁場問題、化學反應問題都要驗證。這些研究成果才會對我國博物館、美術館行業有積極應用的推廣價值。
研發工作建議
與會專家在研討時認為,課題研發工作“照明與展柜結合的一體化設計”,需要注意與不同類型展品的適用要求,在博物館實際應用上研發,不僅要方便與簡潔,還要能適應不同類型的展品需要,這樣的思路創新才有價值。另外,在設計中要結合不同類型展品配置光源,也可以研發一款特制柜,比如玻璃能發光,能否控制它的色溫與照度,能否進行區域操作,這些在研發上都大有可為。另外,還要注意燈具的安裝問題、密閉問題,以及與展柜微環境的控制等問題。
李躍進也希望研究最好能根據不同文物,制定出一個標準供大家參考,像引入一些當前國內與國際上最新的規范,尤其對書畫類展品的照度要求、顯色性要求能給出一個合理化建議,讓設計人員和領導層能夠決策有依據。
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展陳部副主任亢寧認為,光對博物館非常重要,還要考慮一些基層博物館的應用需求問題,在文物的保護方面,研究要能具體到用什么光源才行,目前行業內在規范上比較模糊,研究成果還要對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博物館進行梳理,讓不同博物館都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