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期阿拉丁“光”點依然為讀者奉上本周業界重大新聞點評。電商照明黑馬“品一照明”倒閉,你怎么看?木林森停牌,意欲何為?轉型加速,LED未來在哪里?PPP大“蛋糕”躍然而出,LED行業如何分到一杯羹?……阿拉丁“光”點將一一為您解讀。
阿拉丁“光”點:品一照明倒閉感想
品一照明的倒閉可以說是天貓運行規則與生態下的犧牲品。只有銷量和規模的快速增長,天貓給予你的資源才會越多,在這種規則下商家只能靠低價來沖量,維持銷量的增長來獲取更多的天貓資源。這就像在吸毒,越陷越深,最終不能自拔。
按照品一照明的銷售增長速度,資金鏈斷裂的概率不高。之所以快速突然的倒閉,也是因為品一照明為沖量與規模而做的一次“豪賭”,可惜最后輸在庫存上,淪為天貓規則的犧牲品。對此覺得非常的可惜,而品一照明梁總直面困難的勇氣是非常值得大家敬重的。像這種為了銷量和規模增長“豪賭”庫存而倒下的電商企業可謂屢見不鮮,比如一度風風火火的凡客誠品,樂蜂網,被蘇寧收購的紅孩兒等。
品一照明的倒閉給予我們更多的啟示是要從“沖量電商”到“品質電商”的過渡和改變?!皼_量電商”靠的是沖大規模,占領市場,靠后面規模賺錢的方式。而這種做法,稍有策略上的不慎將會全盤皆輸,這也是品一照明突然倒閉的重要原因。而未來更多的應該轉向“品質電商”,提高產品品質與價格,客戶服務與體驗的提升,以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而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銷量與規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而美”。
目前在照企電商中,也不乏“小而美”的亮點,可能電商的銷售規模并很大,規模只在千萬的級別,但是利潤卻非??捎^。因此,品一照明的倒閉,給予后人的更多的是如何重新審視和定位電商。(特邀點評嘉賓:三可變焦總經理尹飛雄)
阿拉丁“光”點:木林森將成功收購歐司朗照明業務?
原定在今年第二季前后拍板的木林森收購歐司朗通用照明業務的事件并未如期而至,而在今日中午,木林森發布的擬披露重大事項的臨時停牌公告,讓業內外進入高度關注階段,這一停牌是否是木林森即將成功收購歐司朗通用照明業務的預告?
自木林森在去年11月宣布參與競購歐司朗拆分的部分照明業務起,此被喻為“蛇吞象”的并購案受到照明人士的廣泛關注。但此后就未見其就收購歐司朗事宜披露更多資料。5月17日木林森再此對外公告,將與國際知名投資基金IDG合作,組成競標聯合體,參與收購歐司朗照明業務資產的競標,并表示將在第二季前后拍板。然而進入七月仍未有明顯動靜,木林森執行總經理林紀良則表示,時間有所遞延,近日將會有具體結果。如今停牌消息一出,相信隨著復牌的到來收購歐司朗事件將結果。
國內金沙江創投收購飛利浦Lumileds由于美國出于安全問題突然中止了,引來不少惋惜,此次中國LED大廠收購國際照明巨頭歐司朗照明業務是否能順利進行?國內新興LED企業能否成功擠進全球前三大LED照明廠家行列?我們共同關注。
阿拉丁“光”點:LED未來在哪里?
這兩年,LED行業確實發生了太多足以引起行業“震動”的事件,這些事件全部串聯起來,已經改寫了LED行業的格局:傳統的LED品牌企業影響力逐漸被削弱甚至淡出,新晉的LED品牌逐漸開始主導新的局面。
從飛利浦歐司朗缺席光亞展,再到紛紛拆分拋售業務,到國內的佛照出售,再到勤上,陽光,鴻利轉型,舊有的格局不斷被蠶食與改寫,傳統的LED品牌企業影響力確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給了新晉品牌機會。不過飛利浦作為照明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雖然內部變動不斷,但其影響力卻依然在這里,依然是無可取代。
說到這,前兩天照明電商黑馬品一倒閉,引起了行業對電商的反思。說到底,其實品一算不上是照明企業,只是一個銷售企業,賣照明產品而已。品一照明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自己的產品,完全受制于天貓平臺。照明企業,最終的出路,還是要回歸到產品本身,只有過硬的產品品質,才能支持企業不斷往前行。這兩年,科谷電源在業內的知名度不斷上升,而從一些業內人士的反饋來看,簡單一句話就是科谷的產品不錯?;蛟S,值得照明企業學習。
阿拉丁“光”點:上半年LED照明企業大幅預增
近期,艾比森上稱半年度盈利預增36-49%。上半年,大部分LED照明企業的業務似乎都有大幅增長。
多家企業發布企業預增的公告。聯建光電2016年半年度業績預增50%~70%,遠方光電半年報業績預增35%—55%,陽光照明料上半年凈利同比增10%-40%,雷曼股份料上半年凈利同比增20%-40%,瑞豐光電預計半年度盈利增長0至25%。
在增長原因上,各家企業給出的答案不盡相同。陽光照明表示,公司LED光源及燈具產品營業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及因人民幣匯率變動導致匯兌收益增加,使得凈利潤隨之上升。雷曼股份表示,業績增長主要為全資子公司深圳市拓享科技有限公司納入財務報表合并范圍。同時,持續加大體育資源開發與營銷力度,體育資源的營銷收入顯著增長。瑞豐光電則公司表示,從今年1月份開始,全資子公司深圳市玲濤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所致。
阿拉丁“光”點:PPP模式長久需政府、資本作出共同改變
PPP模式為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橋接探索了有益的方式,在引進民資的同時可以保證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然而現階段的落地實施仍要首先面對一些長期遺留和現實利益的問題。
這種模式注定建立在雙方共贏的基礎上,長久以來政府舉債建設,資金“加杠桿”化,形成較為龐大的債務規模,這讓許多民資進入之前不得不對“信用”保持審慎態度。地方政府在引進資本的時候,也容易“挑肥揀瘦”,青睞“大”大國企避讓“小”民企,門檻隱形抬升。
在這個過程中,無疑雙方都必須有一定作為,社會資本注重擔保建設,政府建立制度化信用體系,二者可以在更多領域產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