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從新三板的總體發展趨勢來看,首先可以看到,新三板無疑會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公司發展速度最快、公司數量最多的一個資本市場。截止2016年6月30日,新三板掛牌家數已超過7,500家,至7,685家,較去年的5,129家增加2,556家。短短半年的增加家數已達到整個2015年增幅的七成。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按照這個趨勢,2016年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家數有望沖擊“萬家”大關。
第二,新三板總市值有望在2017年超越創業板總市值。2014年末,新三板總市值為4,591億元;2015年末,新三板總市值達2.46萬億元,同比增長了5.35倍;2016年,新三板總市值有望超過5萬億。2014年,創業板總市值最高為2.49萬億;
2015年,創業板總市值最高為6.81萬億,同比增長了2.73倍;2016年,截止7月13日,創業板總市值約為5.31萬元,不升反降。據預期,如果創業板IPO還是不能擴容,不再變革,按目前的發展趨勢,新三板總市值有望在2017年超越創業板總市值。
附未來發展方向探討:納斯達克的經驗與啟示
1971年,納斯達克(全稱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在成立之時,只是一個用來集中顯示全美OTC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又稱柜臺交易市場)部分精選證券價格的報價系統,并不提供交易服務,股票交易是通過各做市商的終端實現的。
1975年,納斯達克設置了第一套上市標準與OTC市場作區分,成為獨立的上市場所,這被視為納斯達克的第一次分層。
1982年,納斯達克根據股票市值和交易活躍度從原有掛牌公司中篩選出40家優秀公司,納入新成立的納斯達克全球市場(NasdaqGlobalMarket),并與之配套了更高的上市標準。此次分層(第二次分層)為納斯達克市場從中小微企業市場向上層市場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990年,納斯達克從OTC分離開來,成為具備IPO功能的交易場所。
2006年,由于微軟、谷歌等公司大量出現,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市值逐漸超越紐交所,于是在當年7月引入了更高的上市標準,成立了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NasdaqGlobalSelectMarket),其上市標準基本上照搬了紐交所當時的上市標準,即“稅前利潤”指標、“市值+收入+現金流”指標和“市值+收入”指標,但門檻值略高。此次分層(第三次分層)更采用了公開競價交易制度。
“先分出較低層次市場,再逐步向上設立頂級市場”是納斯達克分層所遵循的規律。從納斯達克40多年的發展歷程看,多層次內部市場的設立并非一蹴而就,對市場進行分層細化,在低層次的市場中挖掘出潛力公司,為高層次市場提供潛在的優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