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過去,中國對外貿易現狀形勢備受關注。市場就像一個劊子手,不斷收割一個又一個的產品,看似簡單的外銷市場實際暗藏“玄機”。如今,深層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燈企已走到一個十字路口,不但面臨核心技術缺乏、產品競爭力不高等老問題,還面臨著訂單趨于減少,利潤急劇下滑,成本居高不下等新難題。好日子不再,燈企要有思維上的國際化,才能在“圍城”外尋找下個黃金時代。
戰火燃起,外需仍然不足
縱觀2016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形勢,照明電器行業出口總額176.5億美元,基本與2014年同期持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4.1%。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深入推進,北美、歐洲、中東、東南亞、非洲仍為燈企外貿主戰場,預計2016年到2018年全球LED照明市場增長逐漸趨于穩定,部分替代性光源已更換完成,市場增長率穩定在20%左右。
在所有出口產品中,傳統電光源產品出口繼續下滑,其中緊湊型熒光燈出口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0%,出口金額下降28%,其他類型熒光燈出口量的下滑幅度不到7%。普通照明用白熾燈產品的出口量幾乎與去年同期持平,沒有明顯下滑。雖然鹵鎢燈產品出口量有13.6%的增長,但是出口金額卻下降了5%,產品利潤下降明顯。
燈具產品板塊,出口也出現明顯下滑,其中可移式燈具出口金額下滑超過40%,固定式燈具出口金額下滑超過15%。從出口數量看94054090稅號下以各類LED照明產品為主的出口有月10%的增長,但出口金額不升反降,這也充分體現了LED照明產品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其背后原因:1、廠商主要涉足中低端LED 產品,以性價比取勝,較低利潤率的代工形式參與歐美市場;2、核心技術缺乏,70%的高端技術依賴國外進口;3、勞動生產率相比發達國家嚴重滯后,只相當于美國1/12,日本1/11,甚至還不如印度;4、由于其本身產業發展不成熟,而需求增長快,當地市場供給無法及時給予。
貿易細分化,照明出口逆勢而上
前有美德日歐等強國擠壓,后有東南亞新興國家的追趕,內有勞動力生產成本高漲帶來的利潤壓力,外有經濟低迷帶來的市場出口壓力。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目前全球LED產業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LED照明應用市場細分化;二是全球高亮度LED產業規模增長速度放緩;三是國際LED巨頭企業并購分拆不斷。據中國商務部報告指出,2016年前三季度,按美元計,中國進出口總值2.68萬億美元,下降7.8%。前三季度,中國對傳統市場貿易情況明顯分化。中美雙邊貿易下降3.3%,對其出口下降1.9%;與歐盟、日本雙邊貿易分別增長2.7%和2.9%,對其出口分別增長1.8%和0.5%;與東盟雙邊貿易下降0.8%,對其出口下降1.9%。
前三季度,中國對部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出口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其中,對巴基斯坦、俄羅斯、波蘭、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國出口分別增長14.9%、14%、11.7%、9.6%和7.8%。印度和俄羅斯占中國出口比重分別為2.9%和1.8%,均較2015年同期擴大了0.3個百分點。伴隨著LED產業的持續擴張,其對相關服務業(批發和零售、物流、金融、商務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的拉動明顯,會帶動其高速增長。
調整架構,深化產業鏈以適“新常態”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長期處于附加值低、創新能力弱、結構不合理的產業鏈中端,在燈飾產業中扮演著加工、組裝為主的角色居多。業內甚至有人調侃,外銷企業只是體魄強大的“猛虎”。目前全球LED高端產品市場和核心專利技術已被飛利浦、科銳、歐司朗、日亞、豐田等企業所壟斷,企業專利意識、認證等已成為進入國外市場“門檻”。
首先,企業亟需注意規避風險,針對海外市場,各國的法律都不一,必須要了解個別國家的法律時效限期和提出法律訴訟需提交的文件和手續;其次,加強自主核心技術創新;再者,完善LED綜合標準化體系,制定行業標準和完善檢測體系,提高專利意識。不僅如此,在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上也要加大研發機制,要爭取更多的利潤,就必須發展自主品牌,由代工向品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