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汽車頭燈在散熱、可靠度、亮度等方面門檻要求較高,目前被車廠認可使用的LED廠商仍以日本日亞、德國歐司朗、飛利浦等國際大廠為主,中國大陸本土廠商尚無法與之抗衡。國內及臺灣LED廠目前主攻的市場,還是以汽車尾燈和車內燈如儀表板背光等為主,如長城、奇瑞等品牌主要采用臺系燈珠,配件廠組裝成車燈。
不過,車用LED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加上目前平均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甚至更高(前裝市場的毛利率據悉高達50%以上),廣闊的盈利空間和市場發展潛力使得中國LED廠商仍不遺余力、積極投入這一領域。
臺企紛紛轉戰利基型車用LED照明市場
大陸LED企業發力車燈市場的不完全名單
供應鏈封閉,切入沒那么容易
當前汽車供應鏈較為封閉,大部分的整車大燈都采用國際大廠的器件,國內LED汽車大燈處于萌芽階段,有幾大難題需解決:
1、成熟產品還未出現。受制于國外芯片廠商的技術保護,部分汽車專用大功率芯片僅在國外配套汽車公司定制應用,國內進口困難。目前市面上出現的部分車燈廠家使用COB或民用大功率芯片插入式LED大燈產品,不僅散熱差,易光衰,更重要的是在性能和光效上還遠遠不能達到汽車前大燈的要求,可稱之第一代產品或偽LED大燈產品。
2、汽車LED大燈成本高,相比鹵素燈,甚至氙氣燈,價格高出許多,一般10萬左右的中低檔車型無法接受,僅后裝市場部分改車愛好者有所偏好。同時,國內汽車廠商絕大多數都在追求低成本,除非市場倒逼,否則國內廠商很難直接改變為LED前大燈的設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LED前大燈的需求。
3、汽車LED大燈產品市場開發成本高。LED車燈企業本身不屬于傳統的車燈企業,對國際標準體系的要求了解不夠。同時,LED照明企業缺乏整車的需求牽引,只能自行研發,在接受整車廠的測試之后才能尋求配套廠家。面臨的市場開拓壓力很大。
4、其他方面,如行業標準尚不成熟,國內LED汽車大燈標準雖有,但是要求過低,基本是基于國外(日本)某廠標制定出來的,僅僅滿足國標的產品在市場上的接受度不高。而汽車后裝車燈市場混亂、無規范、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同時,在產業鏈上公司配套供應商還將面臨落后的處境也制約LED大燈的發展。
對廠商來說,盡管2016~2017年將可望看到車載市場貢獻開始發酵,但未來仍需要長久經營及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