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國房地產的又一個“豐年”:全年會完成1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實現14億平方米以上的商品房銷售面積。一線城市狂漲的房價,甚至讓人有一種“創業賺的錢怎么也趕不上房子賺的錢,所以房子才是最佳創業者”的喟嘆。
房子還是“最佳拯救者”。9月,走到退市邊緣的*ST寧通B掛牌出售兩套北京西城區的學區房,兩套房子按評估值為2272.62萬元,原值為214.71萬元,剔除折舊后賬面凈值為129.74萬元,持有12年增值了16倍多。
這個辛辛苦苦、做成一家上市公司、最后還要靠房產投資來彌補經營性虧損的例子,在當時一下子成為熱門新聞。據不完全統計,8月中旬至9月30日,A股共有76家上市公司宣布賣房。
“從我大學畢業到北京算起,已經30多年,現在我在北京沒有一套房,前幾天去看了看,別墅動不動就是幾千萬甚至上億,一般的公司老板也買不起。”王冬雷對我說。
王冬雷是德豪潤達和雷士照明兩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他是60后,1981年從安徽考上大連理工學院,畢業后到國家物資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干了7年,1992年在珠海“下海”,1996年創立德豪潤達。
“這么貴的別墅,我雖然是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也覺得無房可買,那就去照亮它們吧。”實業家王冬雷笑著說。
在“中國制造”的年代
1991年,王冬雷偶然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了一篇文章,當年美國新產品銷量排名,第一是筆記本電腦,第二是面包機。面包機是什么?這個“理工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癡迷研究了一年,把一臺面包機拆了裝、裝了拆,最后研發出了全自動電腦控制面包機。
帶著用面包機改變世界的狂熱,他辭去公職,創辦了“華潤電器公司”,這是德豪潤達的前身。他研發的面包機用了五年時間占領了全球90%以上的份額。接著又如法炮制研發了烤箱、電飯鍋和更多的廚房小家電。
王冬雷是92派創業者的代表之一,“我們能成功,歸功于我在物資部時對于世界貿易趨勢的了解,中國人一定能通過造出物美價廉的產品占領美國市場,那個時候想致富,就去比照國際上的流行產品,比葫蘆畫瓢,做到功能更多、價格更便宜。在物資部時我到珠海多一些,所以公司也辦在珠海。如果再選擇一次,應該去深圳,深圳電子業的供應鏈更完整,人才更多。不過,人生沒有‘如果’,如果那時去深圳,會不會迷上股票和房地產、就不做實業了呢?”
從制造第一臺面包機開始,王冬雷的愿望就是讓顧客可以用一輩子。“這個觀念從商業上可能是很不劃算的,因為消費者也要更新換代,但有這個觀念,我們就會對產品更在乎,更愿意花時間去鉆研產品、技術和工藝流程。”這種注重產品體驗的基因今天延續到了雷士照明,王冬雷現在經常對產品部門說,“要有一個追求,用戶買雷士一盞燈,可以用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
王冬雷的面包機、烤箱主要是外銷,因為國外市場的渠道成熟,不像國內,充滿活力也一片混戰,打到最后沒多少人真正賺到錢。“我們是最早和Costco這樣的渠道打交道的中國企業之一,Costco現在很出名,一個原因是小米的雷軍經常贊揚,講Costco怎樣在低毛利下賺錢。其實,Costco成功的最大原因是定制,它是看到別的渠道賣什么,比如梅西百貨什么好賣,就去找制造商,要求能不能在功能、設計上改成獨一無二的,同時更便宜。我們這么多年給它供應產品,很清楚它是怎么做的,Costco的核心不是用低毛利作為壁壘阻擋競爭者,而是贏在獨特性和產品選擇。”
迎接“中國新制造”的年代
今天,德豪潤達仍然是全球三大小家電制造商之一。但在成本不斷上升和國際市場總體飽和的背景下,王冬雷認為,外銷意義上的中國制造的美好時光已經結束了,未來的主戰場是內部需求的市場。
2004年,德豪潤達在深圳上市。2009年,王冬雷選擇進入LED領域,他認定未來LED一定會顛覆傳統光源產業。他的計劃是從上游的芯片著手,構建縱向一體化模式,最終成為全球領先的LED半導體核心部件制造商和照明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他繼續沉浸在研發之中,研發理念是“創新就是不斷聯想”。
雖然王冬雷的個人有效專利超過了90項,德豪潤達也是國內極少數掌握LED核心技術的企業,但挑戰還是不期而遇。由于各地補貼政策的刺激,上游芯片加工企業形成了巨大的產能,遠超市場所需,導致“利潤如刀鋒一樣單薄”。而高額的固定資產投資,每年都要折舊,又把單薄的利潤侵蝕殆盡。王冬雷左思右想,想到了一個突圍之策,就是徹底打通產業鏈,進入LED下游的商業照明和家用照明領域。
他選擇了收購雷士照明。2012年底,德豪潤達完成收購。雷士的品牌,以及通過36家獨家區域經銷商、3029家專賣店、19家海外經銷商所構建的營銷網,是王冬雷最看重的資產。德豪做芯片和光源,而芯片的出口就是雷士的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