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技術進步,總是受到產業參與者們等同的歡迎嗎?答案是否定的!2016年開始,COB封裝技術在小間距LED行業就遭受了“不同廠商不同態度”的“市場分歧”。
作為新選擇,COB賦予小間距LED新方向
目前,LED顯示屏的主流技術是“表貼工藝”。其中,廠商在“回流焊”階段的“品控”能力直接決定了某一品牌小間距LED屏產品的:壽命、成本、故障率、維修率,以及最重要的產品參數“點間距”的水平。
某種意義上,小間距LED屏企業的“制造能力”,就是“回流焊工藝”的應用能力。

希達電子COB封裝工藝小間距led:1.25mm
但是,COB封裝技術的小間距LED屏產品卻不需要“回流焊”:COB封裝,直接把1000個或者5000個發光晶片焊接在預制的PCB電路板上,然后整體以環氧樹脂包封。對于顯示屏廠商,其主要工作“只是”將COB封裝的CELL拼成大小適合的拼接單元或者顯示器。
COB封裝技術的小間距LED產品具有產品密封性能好、對應用環境敏感度低、畫面像素點柔和,觀感好、整體壞點率低、采用更換CELL的方式進行壞點維護時的可維護性高、極高像素密度下的工藝流程簡單,精細技術工藝步驟集中等應用和產業特點。當然,作為一種新技術,COB也有在小間距LED行業積累不足,工藝細節有待提升、市場主要產品暫時處于成本劣勢等缺點。不過這些缺陷都可以隨著COB工藝技術的發展而得到緩解和解決。
LED顯示技術從早期的“直插”到目前的“表貼”,再到方興未艾的COB,一路演進的趨勢是明確的。唯一的問題只在于“誰在什么時候能推動新技術成為王者”。
工藝差異和工程環節的不同,COB塑造新行業格局
通過以上簡單的對COB工藝技術的介紹,足以說明COB小間距LED屏在制造階段的特點:即繞過“表貼”和“回流焊”。
今天市場上的主流小間距LED屏的“表貼”工藝與COB之間不是“直接競爭”關系。COB是一種封裝技術,表貼則是一種大量微小器件結構布局和電氣連接技術。他們處于電子產業 ,尤其是LED產業的不同階段。或者說,表貼是LED屏制造商的核心工藝,而COB等封裝技術則是終端制造商的上游企業“LED封裝產業”的“工作”。
因此,在COB小間距普及的過程中,就會涉及兩個基本問題:1.LED屏企業,特別是在小間距產品上領先的企業,長期積累的“表貼”工藝經驗和基礎投資成為“負資產”;2.LED上游封裝企業“搶”了更多LED屏核心工藝的飯碗。
COB產品中這種“上游封裝”代替“下游焊接”的工程變化,將直接導致小間距LED行業“核心技術分布”與“市場價值基礎”的變動。這也是行業內不同企業對COB產品態度迥異的根源所在。
小間距LED屏企業對COB技術的不同態度
就全球市場而言,小間距LED顯示現在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即市場應用水平有限、與競爭技術產品比較市場占比較低。哪怕是在國內市場,小間距LED屏也在“初次普及”高峰階段:即市場成績斐然,增幅巨大、市場占比持續上升,但是存量市場有限,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這是小間距LED行業的基本“行情”。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個行情的核心特點則是一個“新”字。即,新技術、新產品、新企業。但是,現在,就是這個以“新”當頭的產業,卻面臨COB與貼片兩種技術工藝的“巨大替代”可能。
對于小間距LED屏市場份額領先的品牌而言,這種技術路線上的“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就像“新房換新房”。前期在貼片產品上的投資,剛剛進入“穩定回報期”,就面臨更新換代。這其實等于“最大程度抵消今天市場優勢品牌的先發優勢”。這種行業變化,對市場優勢品牌,尤其是對小間距LED這樣一個剛剛興起的行業,必然形成“難以選擇”的戰略矛盾。
另一方面,小間距LED屏市場不是一個完全成熟的行業。整個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新入行企業比較多。從國際上看,行業應用水平比較低,國際巨頭,例如索尼、三菱都處于“后發狀態”,而采用差異化的技術,構建高端市場口碑,以COB為切入點無疑是這些品牌一個比較好的策略選擇。
同時,小間距LED屏與液晶大屏、DLP大屏之間的技術競爭、市場競爭,也使得這些行業的廠商“必須”進入小間距LED行業。對于這些在LED顯示上積累較淺、沒有貼片工藝經驗,且市場后發、產品端輕資產化的企業而言,COB技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優勢。
即便是對于國內的LED顯示企業,有些在小間距領域的起步也是比較晚的。這些企業抓住小間距LED行業成長機會的手段無非兩個:成本優勢,或者擁有技術獨到性。選擇COB技術路線,本身則可以形成和行業領先者的產品差異化,并彌補“后進入者”的時間劣勢。
也正是因為以上四種廠商,在小間距LED產品上的“布局結構不同”,導致了COB技術目前主要支持陣營至少具有如下兩大特點之一:第一,新入局者,例如行業內的一些后發品牌、多數國際巨頭、液晶和DLP大屏行業的廠商;或者第二個特點,輕資產的廠商,典型的是液晶和DLP大屏行業的一些廠商,這些廠商需要推出LED產品,卻沒有表貼工藝積累。
符合以上兩個條件之一的LED行業參與廠商都更容易選擇COB技術路線。例如威創、索尼、希達、恩倍思等。同理,完全不符合以上兩個條件的小間距LED屏參與企業,目前對COB持觀望態度:這些企業多數是現有貼片式小間距LED屏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反對COB快速普及,也有足夠的市場影響力在COB技術上采取“強者后發”的姿態。
上下游互動和技術轉移,COB有深意
對于整個COB產業鏈而言,除了終端企業的態度,上游廠商態度也很重要:本質上,COB是封裝技術,它自身就屬于上游封裝行業。
在LED封裝格局中,COB的占比不是很大,但是多數以中高端產品為主。即小份額高利潤。同時,過去幾年COB市場的年度成長率高達2成以上,每瓦成本則降低了8成左右。行業預計,未來三年,COB封裝年成長率會在15%以上,且成本進步下降。COB封裝在照明、顯示背光等市場會進入中等價格產品區間。
COB封裝的這些特點,簡單概括就是兩個方面:1.更賺錢、2.良好的增長性。這兩個點基本決定了封裝業對COB的態度具有“未來確定性”。即封裝行業愿意在此技術上多做投資,且投資額總體穩定。
同時,從小間距用LED封裝器件角度看。COB封裝和貼片式封裝,上游行業在價值分成上是明顯增加的。且COB封裝還具有更低的物料和人工成本占比,技術和設備成本占比更高的特點。這也有有利于小間距LED行業在整體產業的人力和物流成本上漲中保持終端競爭成本。
以上這些因素導致,對于封裝產業而言,不會在COB和傳統貼片產品之間做明確表態。更多的COB訂單是有利的,但是封裝業也不希望貼片產品迅速被替代,因為后者依然能保持良好收益。這樣的上游格局決定了COB小間距LED的發展,具有足夠的上游基礎、沒有上游阻力,但是,也不會出現上游市場幫助推廣COB小間距LED的情形。
封裝市場對小間距LED在COB工藝上的態度,實際上給予了下游終端企業在COB時代保持“產業鏈”的機會。即下游企業研發封裝技術、進入封裝市場,做從晶片開始到整屏的垂直整合是有希望的。這條路線是很多后發的專業LED顯示企業征戰COB的路線圖。從COB封裝工藝自身看,COB是一種適合訂制化產品的封裝工藝——這個特點決定了小間距LED屏企業自己做COB封測沒有“傳統化LED封裝工業的規模依賴瓶頸”!
綜上所述,COB技術的小間距LED不僅是一個對“上游封裝友好”的工藝路線,也是一個有利于下游行業延長產業鏈的路線,同時也有利于輕資產化的品牌產品運營。
COB渴望挑動行業力量大格局
對于COB時代的小間距LED市場,最可能的預期是什么樣的呢?筆者認為可能存在兩種“巨頭”:
第一種是不涉及上游技術,安心做終端的品牌。這些品牌將主要發力系統能力、解決方案和客戶市場規模等行業競爭點。第二是充分的長產業鏈品牌。這些品牌掌握COB封裝核心技術和產品制造過程。這使得他們必須獲得一定的規模客戶群(雖然COB封裝不像傳統LED封裝那樣需要巨大規模,但是也依然是一個比貼片工藝更需要規模支撐的技術):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OEM。
以上兩個路線布局的共同特點都是“規模性”更強。但是,除此之外,依賴于LED封裝行業的上游產能,普通的品牌、小企業進入COB這種應用性更好的小間距LED屏市場的門檻并不高,甚至比表貼工藝更低。
所以,最終無論是喜歡“深技術”路線,還是喜歡“深市場路線”,COB小間距時代都會是群龍與魚蝦共舞的特征——只不過,群龍的市場比例、市場穩定性和每條龍的“個頭”會比今天貼片產品時代“更具優勢”。
在以上這些變化中,今天貼片LED屏企業的選擇將是重要的看點。如果市場路線、對COB技術的跟進出現誤判,不排除一些巨頭就此衰落的可能。事實上,在LED顯示從直插到貼片,從大間距到小間距的過程中,領頭羊陣營都有“跌落的病鷹”。這一規律COB時代也難保不在復驗。
總之,COB現在不僅是小間距LED行業的技術挑戰、創新方向,更是可能改變行業格局的“奇變點”。對于后者,最明確的證據就是今日,不同背景廠商對COB產品的截然不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