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LED芯片產業特性:起來得快,死得也快
LED芯片這個行業,三安光電抓住了借殼上市的機會,并在2010年芯片大爆發時站穩了腳跟進行大擴產,中國大陸芯片老大地位無人可以撼動。華燦光電與乾照光電抓對了產品,也活了下來,其他早期的大陸芯片廠與臺灣二三線芯片廠幾乎都陣亡了。
在中國大陸這個智慧財產保護不完善的環境下,LED芯片業的后發優勢非常明顯,舉兩個例子:
MOCVD設備的價格與產能在2008年,31片機要200萬美金,2013年,54片機只要150萬美金,2016年,124片機只要220萬美金,跟54片機同等級的國產MOCVD可能只要100萬美金。同樣的,后段分選機的性能與價格在2008年,一個月10kk產量的設備要10萬美金,2015年,一個月20kk產量的設備只要4萬美金有找,以前的設備一個人只能看管5臺機,現在一個人可以看管15臺機。
設備更新換代太快導致的后果就是,幾乎2006年以前設立的早期LED芯片廠都陣亡了,除了技術落后以外,后繼乏力的投資,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也是最大原因之一,LED變化就像大浪一樣,沒有大船身,翻船的幾率非常高。
當然看對產品方向也是非常關鍵的,我再舉個例子:
早期的迪源光電以大功率為主打產品,但是品牌效益沒有臺灣晶元光電,美國普瑞與臺灣光泓科技明顯與凸出,只能與臺灣二線品牌打爛戰,而內地的華磊光電等芯片廠經過一番整頓之后,大功率的亮度與電壓都有了脫胎換骨的表現,山寨臺灣與國際大廠的芯片圖形普遍。
在此跟大家解說一下當時大功率的市場狀況,除了Philip Lumileds的大功率是倒裝技術與CREE是碳化硅垂直結構技術以外,所有的藍寶石襯底技術的LED芯片廠都是使用正裝大功率技術,尤其是晶元光電,普瑞與光泓這幾家有品牌的公司,他們的價格比較貴,但是有專利保障,所以很多封裝廠會買他們的芯片,但是為了要降低成本,山寨模仿普瑞,晶元光電與光泓的芯片應運而生,除了亮度以外,芯片圖形電性都幾乎與他們沒有差別,而隨著大陸公司技術的急起直追,亮度也幾乎差別不大了,價格只要一半。
你可以想象那些唯利是圖的老板會買誰的芯片,所以很多封裝廠會象征性地買這些大廠10%~20%的比例芯片,其他的芯片都找國內芯片廠做,我以前服務的芯片廠都會有一個研發團隊,業務單位會把大廠的芯片給他們分析,他們會專門模仿大廠的技術,做到95%以上的相似度。
我記得早期臺灣也是這樣模仿日本的,大陸再模仿臺灣,就這樣,LED技術就完全被大陸廠掌握了,在那個環境下,想要自創品牌的芯片廠最后的后果就是兩面不討好,很難生存在這個市場環境中。所以迪源失去了大功率的優勢,設備老舊加上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幾乎只有慢慢等死的路可以走,最后結局我就不說了。
我們可以比較與迪源光電幾乎在同一時期成立的華燦光電,華燦當初選擇顯示屏芯片是正確的,說到華燦光電,可能要先說說他們的歷史。
華燦與迪源幾乎同時在2006年成立,2008年左右開始產品投放市場,華燦的創始人有一部分是從士蘭明芯過去的,他們看準了一個市場,這個市場比較特別,高端的已經被美日占領了,中低端的還是一片空白,這就是顯示屏市場。
由于顯示屏市場賬期長,產業鏈周期也很久,做成成品之后價值高,如果芯片出問題會造成芯片廠極大的損失,于是臺灣的廠家都不敢做,當時大陸LED市場都是臺灣芯片廠的天下,只有顯示屏臺灣不敢進入,于是士蘭明芯崛起了,華燦深知這個市場,所以開始就以這個市場為主力,而不走白光或其他與臺灣芯片沖突的市場。
他們剛開始創業資金不多,因此外延設備不多,所以他們先把芯片產線利用士蘭明芯的經驗做好做大,再進行后面的布局,而臺灣新世紀綠光外延片的支持也是最關鍵的。
當初新世紀供應給士蘭明芯外延片讓士蘭明芯顯示屏芯片站穩市場,同樣的,華燦利用新世紀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心理,也拿到了新世紀綠光外延片,所以華燦在很短的時間不但站穩了顯示屏市場,甚至超越士蘭明芯成為國內顯示屏芯片的第一品牌,而同時期的大部分芯片廠大部分還是處于跟臺灣芯片競爭的狀態,所以效益都不是很好,迪源光電以大功率為方向,雄心有余,但是時機不好,結果跟華燦的距離越來越遠。
圖六 顯示屏的成長列車,被華燦抓住了,也讓它成功了
再如圖七所示,由于顯示屏的高毛利與高成長,讓華燦這樣資產不大的公司有了上市的條件。
順帶說明一下,華燦雖然外延片很大部分是買別人的,但是他們也掌握外延技術,只是資金要用在刀口上會比較好,結果有了資本市場的支持,再加上中國地方政府對LED政策補助的支持,華燦再順勢在張家港放大產能,臺灣芯片這五年向下墜落之際,張家港廠將產品多元化,順勢填補臺灣退出的市場,成本也持續降低,就這樣慢慢幾乎進入大陸前三大,以目前的態勢,如果義烏廠再完成,大陸兩極化格局幾乎確定,三安與華燦兩強競爭幾乎可以確定。
華燦選對了產品方向,最走運的是他們在設備更新換代之前,沒有投資很多設備資產,尤其是舊型號的MOCVD,臺灣芯片廠的困局就是舊型號的MOCVD太多,跟大陸競爭完全無優勢,在搭上了資本列車之后,設備更新換代已經完成,它循著大廠的方向買對了最新最好的設備,LED最幸運的公司非它莫屬。
圖七 華燦抓住了顯示屏市場的榮景,現在雖然增長緩慢了,趁著臺灣芯片下滑之際,華燦芯片多元化也成功了
業界有一句笑話這樣說“如果你不喜歡一個人或是要害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薦他做LED”!大江東去浪淘盡,LED市場的起起落落就像看似不規則,但是卻可以在不規則中找到潮起潮落節奏的浪潮,看準了,我相信一句話“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會經營的人”,大家都說LED利潤薄,很難做,這不就是考驗與磨練企業家最好的平臺嗎?
要掌握LED節奏其實不難,給大家一個秘訣:善待你的主要設備供應商,認識與了解你的上下游設備商,他們會給你他們設備出給誰,出多少數量,什么時候出貨裝機與調試驗收的準確信息,有了這些資訊,我相信你們都可以像澳洋順昌的陳總一樣,成為一個敏銳的決策者。
各位做LED的人,你們知道下一波擴產與投資的時間點了嗎?(本文作者:群創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顧問 葉國光)
本文由行家說APP出品。阿拉丁照明網獲得授權轉載,謝絕任何未經許可的轉載。授權聯系微信號:hangjia199